首页 > 读书笔记(2002) > 《中国书法史演义》

《中国书法史演义》

2005年10月17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l         《中国书法史演义》

                         殷伟                   云南人民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J292—53  1

20021014读毕。

 

选取若干书法名家分篇书写,插入若干轶事增加阅读的乐趣。一本很轻松的读物,但问题在于只有很少且质量不高的插图,无法同时品味书法原作的滋味。另借的两册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估计是很难去阅读了。

 

书法家们的形成往往需要有几方面的条件,一是学养,对于历代书法精品的领会,对若干作品的熟稔;另一个便是自己的创新。前者需要大量的努力,但在当时也另有前提,便是可以接触到书法作品,而后天的刻苦也是决定性的。而后者的创新,需要体系化的思考与实践。这样的经验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的方面,如成功的原因。

 

另一个便是以人品论书的问题,书家之间或书评家的判断是否应受人品的影响呢?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但也不至于以人品来扼杀作品的美感。此外对于书家作品的偏爱应是一个接受美学的问题,而众多大家也往往是由于帝王们的喜爱而愈为名盛的。作为欣赏者来说,还是直接去接触原作的好,参考一下别人的评估,而不是以其为主导。毕竟书法本身是多元的,如果不是的话又有什么创新的空间呢?

 

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确巧同时在读一本关于书籍发展史的小册子),似乎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是相关的。印刷技术未成熟之前,文字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以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逐渐文字的使用与书法相互联系又独立地发展。印刷技术成熟之后,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比例也渐渐增长。但以后的印刷术的“泛滥”便对书法的艺术形式产生冲击,书法的基础——书写逐渐为印刷所替代,“可怕”的是电子媒介的产生。文字的书写也成为一种可替换的方式,书法又将何去何从。现代的书家们似乎和在寻找一种方式,去表达一种存在。毕竟书写走出人们的视野,书法也只能成为一种欣赏和参与,但回顾历代的优秀作品,怎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分类: 读书笔记(2002) 标签:
  1. Subpar_☆мё杨┏精灵蕊蕊┐杨☆мё wrote:
    2005年10月17日19:48 | #1

    欢迎到我家坐坐哦,西西,留下我可爱的小脚印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