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
l 《站在虚构这边》
欧阳江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10月19日购于西安东五路天德书店。
2003年3月2日读毕。
对于作者只是知道是位诗人,最初想买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便是它的装帧印刷。软精装,封面及扉页设计和谐、静谧,正文留白甚多,行距大。空白处插以图片或是诗句,与文中所述之事相关,提供了一种新角度的阅读。旁边的诗句,往往能引起另一种的遐想。
作为诗人,作者的文字也显出一种意味,一种思考,一种追问。描述的文字利用通感能感受到诗意的气息。所收录的文章有关于诗人、诗作,读诗和诗的阐释(前半部分),有关于音乐、文化、当代艺术、电影(《纸手铐:一部没有拍摄的影片和它的43个变奏》)等。多以一个艺术家或评论家的角度来写,用以思考或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由于阅读时明显分为两个相距时间较长的阶段,也仅仅来谈论今天阅读时的一些感想。
最后一篇文章《纸手铐》讲述了一部未拍摄电影的情节并讨论其哲学上的意义。背景是在文革,监狱中由于物质匮乏,在狱中使用“纸手铐”的故事。“纸”与“铁”的对比,使故事本身便充满了思索。纸手铐成为一种实际缺乏力量,而被人为赋予权利的存在而成为焦点。由于纸手铐背后是对于肉体的惩罚(象征意义),它本身倒成为了精神上的真正的手铐(或称束缚)。而这“束缚”便也是这本书中许多文章的主题之一。如诗歌的形式与诗歌的传统,何尝又不是一副纸手铐呢?“那人”(《纸手铐》的主人公)在以后,即纸手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以后,精神上仍然存在着“恐惧”、“约束”。纸手铐便象征着易于突破的规范,只要伸展双手便可以……,但对于人的内心又是何等的痛苦!《格伦.古尔德:最低限度的巴赫》文中,古尔德的演奏便试图以“元音乐”的形式表现巴赫,即去除外界所附的意义,例如巴赫音乐的宗教意义等。但问题是真有实在的“元音乐”存在吗?演奏成为现实,便已经拥有了形式,便有“古尔德的巴赫”一说,形式(约束)本身能够突破吗?或者类似于风筝与线的矛盾。对于一方面的过度的追求难免偏执,两方面的例子有:形式主义;现代当代艺术中的偏重于阐释的艺术。“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认为,如果罗丹的某件雕塑作品放在停车场的话,那仍是一件放错地方的艺术品,而安德烈的《同等物VIII》(一堆砖头的整齐列阵)如果不放在博物馆,而是放在停车场,它就只能是一堆砖头。”(《90年代的中国先锋艺术》P366)形式无法承载意义,或者说意义不是与形式相联,而成为人为赋予形式之上的,问题便自然地产生了。
《曾来德的书法与“元书法”立场》一文是我所关心的一个话题,书法的传统也能成为一副真正的“纸手铐”,突破以后的东西是一个无边的毫无依托的空间,或许也随之失去一种普遍交流的基础。这样的读法也迫使我去思考一些问题。回想赵孟頫的行楷,是对前人传统的提炼与发展,依稀可以看见“纸手铐”的痕迹;而张旭、米芾、金农、郑板桥则是一种大胆的前行,前两者是我喜欢的书家,而后两者也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吗?与《兰亭序》比较,更喜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或许这两者都是真正的“元书法”,却是最不追求书法技巧时的展现,美是含有的而不是赋予的。对于传统突破之后,应该如何,这还是个问题。
这何尝又不是对于科学的启示吗?“纸手铐”有它原来的意义——追求真理的基本原则,而它又是人为赋予的。“纸手铐”的意义失去之后呢?恐惧是对于打破以后的空间的,那何尝不能成为喜悦呢?
作者说:“而且,纸手铐消失之后,数码手铐会不会被发明出来呢?”(P415)思考之后仍然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