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读书笔记(2003)’ 分类的存档

俞晓群 《人书情未了:一个出版人的手记》

2006年2月28日 没有评论
* 《人书情未了:一个出版人的手记》
俞晓群                          东方出版社

  2003年11月23日购于西安解放路行知书店
  2003年12月29日读毕。
  俞晓群曾为辽宁教育出版社主编,教育出版社常以教材教辅书籍为主业,俞晓群却以“书香社会”为出版社的理念。其所出丛书,如“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杂志《万象》则是读者们所熟知的。“书趣文丛”中的不少在我的中学时代已成为很好的读物,“新世纪万有文库”则以价格上的明显优势吸引了当时的我,甚至当时还从书店拿回的出版社书目上勾画想读的书籍。记得前者是借着读过不少,而后者则买过不少,却没有读几本。至于《万象》上面的文字,阅读起来是一种很好的休憩。但有一件事,这两套丛书最后是到了特价的地步(5折),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书为俞晓群的文集,大都与其出版生涯有关,接触的人与书,对出版的热爱以及想法。
  写人与书的文字常是作家们的特长,而俞晓群以一个出版人来写则也有他自己的特色,读时亦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出版上的问题。例如选题、出版的大致过程、商标注册等法律问题,一个出版社“以书养书”的方式。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卖文买书——郁达夫和书》

2006年2月28日 没有评论
* 《卖文买书——郁达夫和书》
  王自立、陈子善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5月25日购于西安古旧书店。
  2003年12月24日读毕。

  郁达夫的读书生活,在他的文字中留下了点滴的记录,两位编者则是做了一个集录的工作。全书分为四辑:作者为自己文字的序文;为他人书籍的序文;郁达夫读书的杂记;文艺随笔。最后,摘录了郁达夫日记中有关读书的文字。想来,两位编者也是出于某种对郁达夫作品的偏好,以及了解郁达夫对于书籍的热爱而进行的搜录,终于让读者了解郁达夫的另一面。
  郁达夫对于中国古籍、现代(新文化)、以及西方的文艺作品都有涉猎。特别是最后一部分占了不少的篇幅,许多的文字也是作为向国人的推介之用。但现在读起来有不少困难,例如人名、书名的翻译与现在的译法有很大的区别,往往需要读时的另一种翻译(找到记忆中的对应物)。幸而,一般有原名的附注,但英美以外的,对于我来说就比较困难了。
  这本书的阅读非常的简略,是利用晚上在宿舍的时间完成的。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王蒙《活动变人形》

2006年2月28日 1 条评论
* 《活动变人形》
  王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I247.57 439)
  2003年12月20日读毕。
  书的题目很奇怪,书中提到时说是一种日本的玩具,可以更换人物的头、服饰来达到不同的组合。但实话说,很难看出与书的主题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来。书的主人公应该是倪吾诚,及其家庭,这个人物倒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农村的艰苦生活中走出来,接受教育,并且到欧洲留学,然后回到日本统治下的北平。倪吾诚的名字可以作为一种谐音——“无成”,他所见到的是中国的贫困落后,西方的文明,但最终他是在彼时中国的环境之下生存,由是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一个哲学专业的知识分子,在那样的环境下确实是只能“无成”了。他妻子的家庭承担了他去欧洲的费用,但却有那么些无法避免的劣根的地方,这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倪吾诚在现实中寻找不到自己所向往的西方文明,而在家庭生活中的苛求也就愈盛。小说中提到的巴甫洛夫的狗,求骨头不得而最终疯掉,倪吾诚则似乎有同感,经常拿来自比。这种不调和如果一定要与题目取得什么联系的话,可以牵强地说成,现实与理想是可以协调的,反之亦可。倪吾诚追求西方文明而不得,书中的另一个人物,西方人史福岗则是在中国寻找中国的传统。
  与前读《南渡记》类似的题材,不过主题却是各异的,知识分子在特殊时代中的生活。 《南渡记》类似于家族史,而这本书则是在写一个个人的悲剧,同时部分地提到了文革中的倪家。这种个人的悲剧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但作者处理矛盾似乎将它们推向了一个极端,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读这本小说时总有中难以言说的不适,也许是语言上的,这种不很经济的铺陈不是我所喜欢的东西。书中写到方言还用了拼音,写了河南的语言,使用方言写作是可以写得不这么明显,而加入拼音之后似乎就有些牵强了。小说写倪吾诚的悲剧都还是具有可读性的,但后面写到的文革,似乎有些躲躲闪闪。
  此书收入“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06年2月26日 没有评论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    许钧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10月4日购于西安万邦书店。
  2003年12月18日读毕。
  很早就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以前的译名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现在的有很大的区别,也不知道那种更接近原来的意思。从书的章节的安排来看,在七个部分中,竟然有两个相同名字的章节: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灵与肉;轻与重;伟大的进军;卡列宁的微笑。似乎是模仿音乐中的重复,重复那个主题。轻与重——灵与肉,由此的话题的确有许多,爱与性、生与死、世事与梦幻。想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阴阳的讨论,这也是一个概念的类(集合),那多重的意义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体会。
  小说的主要人物以外大都没有名字,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就提到没有必要给小说中的人物去寻找现实的证据,名字也成为对现实的联系,在《城堡》中,K就没有名。而在这本书中次要的人物只是完成各自的使命,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主要的人物有,托马斯、特蕾莎、卡列宁、萨比娜、弗兰兹,其中卡列宁也只是特蕾莎的狗的名字。人物的关系非常简单,似乎昆德拉的重点不在于人物之间的关系,读读书中的对话就可以知道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仅仅是人内心深处的投射,以致混淆了梦与现实。而这样描写的结果也是展示了人们内心的那种孤独,人与人之间是隔膜,没有办法沟通,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亲友、夫妻、父子。各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内心,他们可以在现实中寻找,但往往最后只是退回那种孤独。对于这种境况,我所不能了解的是彼时捷克的时代背景,其实在书中也有不少的反映,而书中所折射的是历史书上没有的那种个人的情感。
  比较前不久读过的《不朽》,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出现了重复,将结果暗示之后,再重新讲述,托马斯和特蕾莎车祸是在小说的中部就已经出现的,但作者在这样的语境下的重述,给读者的感觉是已经知道结果,然后对人物的俯视。而在《不朽》中阿涅丝的描写也是类似的,并且特蕾莎与阿涅丝有很多细节上的相象,例如对镜子中自己裸体的审视。这样程度上的重复,由我的理解并不是作者的刻意为之,而是一种多样性的丧失。昆德拉拘泥与内心的描写,这需要一种抽象的能力,而过分的抽象的结果就是那种相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出现在萨比娜的想法中,她是个画家,寻找美。媚俗与美的讨论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萨比娜被乡村中的教堂感动之后这样想。其实更合适的说法是“美就是被遗忘的世界”,在日常的生活中美可以被不断的发现,只不过是些平时被忽视的东西。在《被背叛的遗嘱》中也有这样的话题,小说人物的话语想法并不一定是作者借以表达其世界观的地方,萨比娜的很多想法,又是谁的体现呢?
  读昆德拉的小说仍然体会到不少思考的乐趣,并去审问一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2006年2月26日 没有评论

* 《被背叛的遗嘱》
  米兰.昆德拉     余中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7月5日购于西安万邦书店。
  2003年12月读毕。
  由书的题名以及对内容的猜测,很容易便可以联想到卡夫卡对朋友布洛德的遗愿——销毁他留下的未发表的文字,而如果没有后者的背叛也不可能有文学史上的“卡夫卡”。这也是昆德拉用做题名的初衷吧。其实卡夫卡不至于没有对布洛德的“背叛”的估计,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书中也有一些昆德拉的猜测。这是一本关于小说艺术的集子,文字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成章,整体上也没有太多的体系性,甚至其中插有一些五线谱,似乎在寻找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本质。开篇谈论拉伯雷,讲的就是小说的幽默,也就是有趣。从小说的起源来说,有趣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最后(文277页),作者又讲到了小说的价值:“一部小说的价值,则在于揭示某种存在直至那时始终被掩盖着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小说发现的,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东西。”以此与其它带有故事性文字的区别,例如回忆录、传记等,文中用真人真事小说来代替报告文学。由此也可以解释人们爱读小说的原因。

  这本书的内容很杂,在阅读的时候的确有不少相关的想法,但当我自己拿起笔来的时候,却感觉自己的空虚。现在的感觉是应该读读昆德拉的小说,然后再反过来看看这本书。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