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bbon《吉本自传》
l 《吉本自传》
戴子钦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Autobiography of Edward Gibbon.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K835.61 44)
2003年5月12日读毕。
在图书馆中找到这本书时,想起的是几年前读到的一篇文章。一直以为作者是吉本,当时也在想这篇文字会不会出现在这本书中呢?当然书中没有这样的文字,虽然那个边走边读的形象始终出现在脑海中,毕竟这本书成为了作者一生的回忆,而不是那一个阶段。吉本也是一个爱书之人,这种感受经常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
吉本是有意识地去写这样一部自传,但由手头的这本书来说,他没有最终完成,不少章节可能也仅仅是写出而已。书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吉本写成自传的文字(至1788年);后一部分是作者的朋友谢菲尔德补入的一些关于吉本的书信及其说明,直至1793年吉本的去世。读完全书,留有印象最深的倒是译者戴子钦的那篇序言(“译者的话”),介绍吉本,同时也是在评论,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想,甚至最后称他翻译以及选取原文的错误“当然不仅由译者负责,而且译者是愿意承受一切指责的!”(见原书)那时是1987年6月30日。
吉本在“楔子”中便说这是他52岁,完成《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后开始落笔的,在书中也可以见到这本书对于作者的重要性,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写写作相关的内容,且在不少地方提及,可见作者自己对于这部著作的观点。于是也就读到了十分想读的吉本求知、读书、写作的过程。吉本由于天生孱弱,在学校中也较少参加集体的活动,且经常因身体的原由而中断在学校的学习,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为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他可以对自己的所好下功夫,而不是“功利”地。那是在他年幼的时期,而在他进入牛津以后,因为宗教原因而到洛桑的那段时间也成为他求学的一个黄金时期。也许不少时候,那种清闲也能成为一种机遇,去重拾以前的所好,或者找到以前没有精力去完善的东西。吉本精通多种语言(法语、拉丁语),他说语言是一把开启宝库的钥匙,这也是与当时的教育体系相关的,但这也的确在他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作者也写到写书之前的一个选题的过程,多次选择—放弃的循环,最终找到了那个主题,或者说成他一生的主题。以上的两点(“钥匙”和选题)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是有启发的,前者是工具,语言也好,先进的手段方法也好;后者是个人的对于问题的选择,如果吉本当时选择了其他的可能性,那对于他最终的结果也是有决定性的。他少年时便已经熟悉那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由于他的自由的阅读;青年时找到了“钥匙”,由于那种勤奋;最后他用自己生命中一个漫长的阶段,完成了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可以说是唯一的一部著作(虽然前面有《论文学研究》)。这便是吉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