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人与事》
* 《人与事》
帕斯捷尔纳克
乌兰汗、桴鸣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帕斯捷尔纳克
乌兰汗、桴鸣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2月13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3年8月6日读毕。
2003年8月6日读毕。
内容包括:
安全保护证 (纪念莱纳.马利亚.里尔克) 1931 桴鸣 译
人与事 (自传体随笔) 1957 乌兰汗 译
附录: 书信与访问文章 乌兰汗 译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此书为其自传体文字及其补充。虽说自传体,实际上却类似于笔记,没有严格的按之间的叙述,更多的是对生活中人与事的记录和评述。《安全保护证》与《人与事》有一定的重复,而且是在作者不同时期创作,成为交叉阅读的文本。
安全保护证 (纪念莱纳.马利亚.里尔克) 1931 桴鸣 译
人与事 (自传体随笔) 1957 乌兰汗 译
附录: 书信与访问文章 乌兰汗 译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此书为其自传体文字及其补充。虽说自传体,实际上却类似于笔记,没有严格的按之间的叙述,更多的是对生活中人与事的记录和评述。《安全保护证》与《人与事》有一定的重复,而且是在作者不同时期创作,成为交叉阅读的文本。
帕斯捷尔纳克有一定的家庭背景,父亲为画家,母亲为钢琴家。他的学习也是个漫长而有转折的过程,初学音乐,却发现自己音乐天赋的缺乏。他的选择是放弃,转而学习哲学。这样的认识和选择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困难的,认识自己并不容易,而选择也需要勇气和自由。帕斯捷尔纳克很早便显示了对文学的偏爱。尤其是对于诗歌,而他对于文学的想法便是认为内容更重于形式。因此他学习哲学也成为对这一想法的实现,后转入德国马尔堡大学,但对于哲学的的学习却又使帕斯捷尔纳克最终放弃了哲学而从事诗歌和小说的创作。按照作者的说法,如果拥有时间,他仍将选择再一次的变化。问题倒不在于作者的两次改变,而是接触到不同的学科,音乐、哲学、文学之间的联系也不言而喻。艺术与哲学的结合,成为帕斯捷尔纳克最后文学创作中对内容的更多的追求的基础。即所谓“交叉”,新的视角,新的方式。
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时期为俄罗斯的“白银时代”,安.别雷、阿赫马托娃等也经常在书中出现。读来也成为从一种个人视角对白银时代文学现象的观察,亦可寻及白银时代产生的几点背景因素。众多的天才作家的聚集,形成不同文学团体,团体内以及团体之间的争论,作品的展示与交流。思想的领域并不欢迎统一,往往统一便意味着平庸,不同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因此而形成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首先需要对于异己的包容,然后方有交流,由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字来看,这种交流与争论的环境应该是平和的,而不论争论的激烈程度。书后奥丽嘉.卡里斯莱对帕氏的采访里,帕氏对于别雷追求新的文学形式是不赞同的,但在自传文字中却见到不同追求之间的交流。这种看似合理却又缺乏的交流-共存的现象,其存在便引起了文学的辉煌,其后苏联对文艺界的压制则又成为一种反例。这样的现象在政治历史领域中并不少见,例如百家争鸣之后的焚书坑儒,往往思想领域中的繁荣对于政治上的管理是不利的,真是这样的吗?这种交流的环境形成的背景又是什么,书中寻找不及答案,但却又是万分重要的。
“交叉”与“交流”对于科学呢?
“交叉”与“交流”对于科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