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椿年 《中国书源流》
* 《中国书源流》
奚椿年 江苏古籍出版社
奚椿年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年7月5日购于西安万邦书店。2003年10月读毕。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之一,任继愈主编。丛书出得很出色,装帧上应该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的,内容也是我所喜欢看的,分类十分细致,包括宋本、元本、明本等很“专业”的分册。因此首先看的是这本类似“通史”的书。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大都是已经了解的东西,而且写作的目的应该是对书籍历史的入门性介绍,以知识性为主。书中有不少的插图,作为对曾经存在的书籍形式的回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之一,任继愈主编。丛书出得很出色,装帧上应该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的,内容也是我所喜欢看的,分类十分细致,包括宋本、元本、明本等很“专业”的分册。因此首先看的是这本类似“通史”的书。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大都是已经了解的东西,而且写作的目的应该是对书籍历史的入门性介绍,以知识性为主。书中有不少的插图,作为对曾经存在的书籍形式的回顾。
书中对于“书籍”的定义是广义的,包括记载文字的所有媒介,因此由这定义来推理,在文字产生的同时就有了书籍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是一个足够漫长的过程,作者没有特别地停留在哪个历史时期去详细地回顾当时的书籍形式,这样更类似于“走马观花”,并不能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印象。在勾勒总的书籍发展历史轮廓的同时,应该也有若干细节的闪现,毕竟在书籍发展的历史阶段中仍然有辉煌与沉落。毕竟中国的书史中存在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唐朝的写经;宋以后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几次大型丛书的编撰,多少次书籍的散佚;藏书家、藏书楼的变迁,私人和国家图书馆的演化;书籍本身与文学、书法、美术等的关系。知识性的文字完全可以避免教科书式的死板,想起与几本以前读过的国外专业史的书籍之间的差异,难道这真的是中西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吗?或者是丛书编写时的框框限制了写作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