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工作 > 对神创论谬论的15个问答 (John Rennie)

对神创论谬论的15个问答 (John Rennie)

2007年5月14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对神创论谬论的15个问答
John Rennie

——进化论的反对者们试图通过撕毁真正的科学来给神创论赢得方寸之地,可是他们的论据却站不住脚跟......

当143年前查尔斯.达尔文创立物尽天择的理论,当时的科学家们产生了剧烈的争论,但大量的来自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其它学科的证据,逐渐在合理的疑义上建立了进化论的真理性。今天这场争论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胜利——除了在大众层面上。

令人难堪的是,在21世纪,在世界公认的拥有最先进科学的国家,神创论者依然能够说服政客、法官和普通的公民来相信进化论是一个有缺陷的、缺乏证据支持的幻想。他们游说着神创论的观念,例如“智能设计论”,以作为一种科学课堂上可以替代进化论的课程。当本文即将付梓,俄亥俄州教育委员会正在辩论是否实施这样的变动。一些反进化论者,例如Philip E. Johnson,加州大学柏克力分校的法学教授,《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承认他们将智能设计论作为重新开始在科学课堂上讨论上帝的“契机”

被围攻的老师和其他人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保卫进化论和驳斥神创论。神创论者所采用的论据是典型的徒有其表,基于对于进化论的误解(甚至是彻底的谎言),但是其数量和种类甚至可以使熟知情况的人们处于不利的位置上。

为帮助答复他们, 以下列表反驳了一些用来反对进化论最常见的的"科学" 论据。它也使得读者能够接触到更进一步的信息来源,并且解释为什么神创论在教室毫无立足之地。

1. 进化论仅仅是理论。它不是事实或者科学规律。
许多人从小学就学到理论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假设之上,规律之下。尽管,科学家不使用这样的表述。根据美国科学院(NAS),科学理论是“一个对自然界某些方面作出很好的实证解释,可以包括事实、规律、 推断、 以及被证实的假说。”再多的检验也不能将理论提升到描述自然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当科学家称进化论为理论时——或者原子论、相对论,就此而言——并没有表达出对其真理性的保留。

进化“理论”,也就意味着不断修改的观念,当人们也可以说是进化的“事实”。NAS这样定义事实:“一个被重复确认的观测,并实际上被接受为“真理”。化石的记录以及大量其它的证据证明有机体是随时间进化而来。经过没有人观测到这些变化,但间接的证据是显而易见的、毫不含糊和有说服性的。

所有科学都频繁地采用非直接的证据。例如,物理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到亚原子的微粒,因此他们通过观察离开云室的粒子轨迹。缺乏直接的观测并没有影响物理学家的结论确定性。

2. 自然选择学说是基于循环论证的:最适应的生存,并且生存的就是最适应的。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一个简化表述,一个更技术性的描述会涉及生存和繁殖的差别率。也就是说,不是标明物种更适应、或者更不适应,而是描述在给定环境下他们可能留下的后代。在一个充满食物籽的岛上,放一对快速繁殖的小喙雀(small-beaked finches)和一对繁殖较慢的大喙雀(large-beaked finches)。在几代以内,前者将会控制更多的事物资源。虽然大的鸟喙比小的更容易打开种籽。在一项开创性的关于Galápagos群岛上雀类的研究中,普林斯顿大学的Peter R. Grant实地观测到了这样群体数量的转移(参看 "Natural Selection and Darwin's Finches"; 《科学美国人》, 1991年10月)

关键在于,适应性可以不参照生存而被定义:大的鸟喙由于易于打开种籽而被选择,而无关乎是否具有在当时环境下的生存价值。

3. 进化论是伪科学,因为它无法被验证也无法证伪。它声称了一些没有被观测到的、以及无法重复的事件。
这种进化论的全盘否定忽视了进化论两大分支——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的差别。微观进化关注物种内部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进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种形成的前奏,新物种的起源。而宏观进化研究的是在这一层次以上的分类学种群的变化。他的证据来自化石记录以及重构物种关联的DNA比较。

近来,甚至大多数的神创论者都了解到,微观进化被实验室研究(例如对于细胞、植物和果蝇的研究)和实地研究证明(例如Grant在Galápagos雀类的鸟喙形状的研究)。自然选择和其他机制(例如染色体变化、共生和杂交)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生物群体产生显著的变化。

宏观进化研究的历史本质是基于化石和DNA,而不是直接的观测。尽管在历史科学(天文学、地质学、考古学、和进化生物学),假设依然可以通过与物理证据的对比、以及对于能否预测未来的科学发现来检验。例如,进化论意味着在人类祖先(大概500万年前)和出现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约10万年前)之间,应该存在一个连续的人类特性逐渐替代猿类特性的过渡期,而这与化石记录是相吻合的。而现代人的化石不应该存在一个(也不存在)侏罗纪地层中(距今1.44亿年)。进化生物学的常规研究作出了比这更详细和精确的预测,研究人员也不断地在检验它们。

进化论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反驳。如果人们可以找到仅仅一种复杂的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那么至少在化石记录中应该有那么几种生物是由此起源的。如果有智能的外星人出现,并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或者特定的物种),那么纯粹的进化论解释将被质疑。但至今尚没有任何此类的证据。

应该指出的是,哲学家Karl Popper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将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特性。直到最近,他原先狭隘的解释才被推广开来,因为按照他的思想准则很多货真价实的科学分支会被排除在外。

4. 科学家在逐渐怀疑进化论的真理性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进化论正在失去拥护者。选取任何一期生物学的专业杂志,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支持和拓展进化论的研究、或者拥护进化论的。

相反地,严肃的科学印刷物上根本就没有反对进化论的报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George W. Gilchrist调查了主要文献中数以千计的期刊,寻找关于智能进化和神创论的科学文章。在几十万篇科学报告中,他什么也没有发现。在过去的2年中,Southea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的Barbara Forrest和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Lawrence M. Krauss相互独立地完成了调查工作,结果也是没有什么收获。

神创论者声称,思想封闭地科学界不接受他们的证据。而《自然》、《科学》和其他重要期刊的编辑则声明,几乎没有反进化论思想的文章投稿。有些反进化论者在严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但这些文章几乎不是直接反对进化论,或者阐明神创论的观点;最多,他们指出了某些进化论的尚未解决和困难问题(这一点并没有反对)。简而言之,神创论并没有给足够的理由让科学界来严肃对待这样的观点。

5. 进化论生物学家之间的分歧显示了进化论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b>
进化论科学家激烈地争论者各种各样地问题:物种如何产生、进化的速率、恐龙与鸟类的联系、尼安德特人是否是独立于现代人的分支、等等。这些分歧在其它科学分支中也处处可见。在生物学中,普遍接受进化论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一项指导原则。

不幸的是,虚伪的神创论者总是断章取义 夸大并且歪曲这样的分歧。任何一位熟悉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Stephen Jay Gould 的工作的人都知道,Gould除了是 “间断平衡态模型”(the punctuated-equilibrium model)的创立人之一外,他还是一位最雄辩的进化论捍卫者和宣传者。( “间断平衡态”解释了,大多数进化都发生在地质史中短暂的时期之中,因此化石记录中也就观测到类似的形态,这样的短暂地质时期往往需要数以生物百代的积累。)尽管神创论者断章取义地从Gould的丰富著作中拼凑字句,以使得他看上去像是在置疑进化论。他们歪曲了“间断平衡态”,仿佛间断平衡态会使得新物种在一夜之间产生,或者鸟类是从爬行类生物的卵中孵化而来。

如果读者遇到从科学权威的引用中看到对于进化论的置疑,则需要坚持去寻找这段话的上下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所谓科学家们对于进化论的攻击将被证明是捏造的。

6. 如果人类由猴子变来,那为什么现在还有猴子?
这一论据非常普遍,反应了人们对于进化论不同程度上的无知。第一个错误就是,进化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类是从猴子变来的;它只是指出人类和猴子都拥有共同的祖先。

更深层的错误在于,这个问题本身就等同于下面的问题:“如果孩子是成人所生,那么他们还是成人不?”当一些生物种群从其家族的主要分支中独立出来,并获得了足够变异以相互区别,新的物种就通过已有物种的分化而进化得来。之后,原来的母体物种可能无限期地生存下去,也可能走向灭绝。

7. 进化论无法解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生物化学家已经知道了,原始核酸、氨基酸和其它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形成,以及它们形成自我复制、自我供给单位的机理,由此奠定了分子生物化学的基础。天体化学分析了这些物质可能是在太空中形成,并由彗星的坠落而带到地球。这一理论也许可以解释,在地球年轻的时候,这些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有时,神创论者试图借用科学现时无法解释生命起源这一点,来否定进化论。但就算地球上的生命由一个进化论以外的方式而产生(例如几十亿年前,外星人带来了第一个细胞),进化论依然被之后无数的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的研究所证实。

8. 数学上, 它是不可思议的, 任何一样像蛋白质那样复杂的事物, 更不用说一个活细胞或人, 能偶然出现。
机遇在进化论中有一定作用(例如,随机变异可以产生新物种),但进化论并不是依靠运气来创造有机物、蛋白质和其他生命实体。恰恰相反:自然选择,这一人尽皆知的进化论机制,通过保存“有益”的(适应的)特性和淘汰“无益”的特性来实现非随机变化。只要选择的动力保持稳定,自然选择就可以使物种向一个方向进化,并在很短时间内产生新的物种。

做个类比,"TOBEORNOTTOBE."是一个有13个数字的字母序列。假设有一百万只猴子,每秒选出一种排列的组合,则需要约78,800年来从2613种相同长度的排列中找到这样的序列。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Glendale学院的 Richard Hardison写了一个程序来随机生成字母序列,这个程序使得如果某个位置的字母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字母将继续保持下去(实际上,他也选择了类似在《哈姆雷特》中的短语)。平均来说,这个程序只需要336个循环,少于90秒的时间,就可以生成短语。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只需要4天半时间,就可以将《莎士比亚全集》重构一遍。

9.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系统随时间而趋向无序。因此,活细胞不可能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演化而来;多细胞生命也不可能从原生物进化而来。
这个论点基于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错误的理解。如果这是有效的,那么矿物结晶和雪花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也是从无序中自发生成的复杂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说的是,封闭系统的总熵(即没有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的交换)不能减少。熵是一个物理概念,常常被说成无序,但它还是明显区别于这个词的惯用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允许一个系统的部分熵减,只要系统的其他部分弥补了这样的减少。因此,我们的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变得更复杂,因为太阳注入了热与光,而太阳上由于核聚变增加的熵足够平衡这样局部的熵的减少。简单的有机体可以通过消耗其他的生命形式和非生命物质来向更复杂的结构发展。

10. 突变是进化论的基本要素,但突变只能只消灭特征。它们不能产生新的。
相反,生物学已经拥有大量的证据,说明许多生物特性是基于点突变而产生的(发生在有机体DNA的某些确切位置上的变化)——细菌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动物体内,调节发育的同源盒(Hox)基因的变异可以产生复杂的效应。Hox基因决定了腿、翼、触角和躯干部分应该生长的位置。例如,果蝇有一种触角突变(Antennapedia)引起了在触角的地方生长出腿。这些反常的肢没有实际的作用,但它们的存在表明了基因的错误可以产生复杂结构,而由此自然选择可以对其进行实验,而检测其是否有用。

此外,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比点突变更先进的基因突变机理,这些机理扩展了新物种出现的途径。基因中的功能分子可以通过多种新颖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个基因也可能意外地在其它有机体DNA中被复制,而复制的基因也可以变成具有新的、复杂的特性的基因。对于多种有机体DNA的比较表明了,血液中的球蛋白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数百万年中进化的。

11. 自然选择只能解释微观进化,但不能解释新物种和高等生命的起源。
进化论生物学家对于自然选择可以产生新物种已经有了广泛的论述。例如,在哈佛大学Ernst Mayr建立的不重叠分区(allopatry)模型中,如果一个有机体种群由于地理边界的原因而被分离在其相同物种以外,它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在隔离的种群中,变化可以被积累。当这些变化非常明显以至于这些分立的种群相互不能交配时,它们将互相独立繁殖,逐渐发展而成新的物种。

在进化机制中,自然选择是被最详尽研究的一种,但是生物学家也考虑了其它的可能性。生物学家在不断地评估有机体内形成新物种或产生复杂特性的非寻常基因机制的潜力。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的Lynn
Margulis 和其他研究人员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有些细胞器官是通过原始有机体的共栖合并而产生的,例如 产生能源的线粒体。因此,科学家也欢迎由自然选择以外的力量而产生进化的可能性。但这些力量必须是来自自然界的;它们不能归因于神秘的创造者,而他们的存在无法用科学的语言证明。

12. 没有任何人见到过新物种的进化。

物种的形成可能是很稀有的,大部分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此外,正式地辨认一个新物种往往是困难地,因为有时生物学家关于如何界定新物种也是有争论的。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Mayr提出的“生物物种概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它认为一个物种是作为一个独立繁殖的种群——一个有机体种群,它们不会也不能与其他种群交配。实际上,这个标准是很难应用到由于距离、地域分隔的有机体,也不能应用到植物(当然,更不用提无法交配的化石)。因此,生物学家往往采用有机体的实体和行为特性来作为它们分类的依据。

虽然如此,科学文献包括了关于植物、昆虫和蠕虫的物种形成的报告。在大多数实验中,研究者将有机体放入各种各样的选择类型中(解剖差异、交配行为、寄居偏好和其他特性),发现了不与外界交配的有机体种群。例如新墨西哥大学的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的George W.
Salt证明了,如果他们将一个有特定环境喜好的果蝇种群分离交配35代,得到的果蝇将不会与那些在其它环境中生活的果蝇交配。

13. 进化论者无法指出任何过渡阶段的化石——例如半爬行动物半鸟类的生物。
其实,古生物学家掌握了很多详尽的介于不同分类种群中间态的化石样本。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始祖鸟化石,它兼有鸟类的羽毛、骨骼和恐龙的特性。研究人员也发现其它具有羽毛的化石标本,一些有更多鸟类特性,而一些更少。一系列的化石标本演示了从矮小的始祖马进化到现代马的进程。鲸鱼有四足生活在陆地的祖先,它们之间的生物是名为AmbulocetusRodhocetus的生物(参阅《科学美国人》今年五月期Kate Wang的“征服海洋的哺乳动物”)。海贝的的化石追寻了几百万年间软体动物的进化过程。大约20多种类人动物填补了南方古猿Lucy和人类之间的空白。

尽管,神创论者对于化石研究的结果视而不见。他们认为始祖鸟不是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物种,而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只不过具有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他们想让进化论者拿出一种异想天开的怪物,而不属于任何已经存在的物种分类。就算神创论者接受某一介于两个物种之间的化石,他们依然坚持要见到这一化石和这两种物种之间的化石标本。这样恼人的争论只会无止境,给原来就不完整的化石记录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虽然如此,进化论者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据。所有有机体都具有类似的基因,但进化论预言,基因的结构和其产物因物种进化关系而产生差异。遗传学家所说的“分子钟”将记录这一过程。这些分子数据也显示了不同有机体之间的进化关系。

14. 活体具有意想不到的复杂特性——在解剖,细胞以及分子水平——如果他们是较不复杂或者高等,它们没有作用。唯一的慎密结论是,他们是智能设计的产品,不是进化。

This "argument from design" is the backbone of most recent attacks
on evolution, but it is also one of the oldest. In 1802 theologian
William Paley wrote that if one finds a pocket watch in a field, the
most reasonable conclusion is that someone dropped it, not that natural
forces created it there. By analogy, Paley argued, the complex
structures of living things must be the handiwork of direct, divine
invention. Darwin wrot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as an answer
to Paley: he explained how natural forces of selection, acting on
inherited features, could gradually shape the evolution of ornate
organic structures.

Generations of creationists have tried to counter Darwin by
citing the example of the eye as a structure that could not have
evolved. The eye's ability to provide vision depends on the perfect
arrangement of its parts, these critics say. Natural selection could
thus never favor the transitional forms needed during the eye's
evolution--what good is half an eye? Anticipating this criticism,
Darwin suggested that even "incomplete" eyes might confer benefits
(such as helping creatures orient toward light) and thereby survive for
further evolutionary refinement. Biology has vindicated Darwin:
researchers have identified primitive eyes and light-sensing organs
throughout the animal kingdom and have even tracke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eyes through comparative genetics. (It now appears that in
various families of organisms, eyes have evolved independently.)

Today's intelligent-design advocates are more sophisticated
than their predecessors, but their arguments and goals are no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hey criticize evolution by trying to
demonstrate that it could not account for life as we know it and then
insist that the only tenable alternative is that life was designed by
an unidentified intelligence.

15. 新近的发现证明,即使在微观水平,生命都具有不可能从进化而得到的复杂性。

"Irreducible complexity" is the battle cry of Michael J. Behe of Lehigh University, author of Darwin's Black Box: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As a household example of irreducible complexity, Behe chooses the
mousetrap--a machine that could not function if any of its pieces were
missing and whose pieces have no value except as parts of the whole.
What is true of the mousetrap, he says, is even truer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um, a whiplike cellular organelle used for propulsion that
operates like an outboard motor. The proteins that make up a flagellum
are uncannily arranged into motor components, a universal joint and
other structures like those that a human engineer might specify.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intricate array could have arisen through
evolutionary modification is virtually nil, Behe argues, and that
bespeaks intelligent design. He makes similar points about the blood's
clotting mechanism and other molecular systems.

Yet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have answers to these objections.
First, there exist flagellae with forms simpler than the one that Behe
cites, so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all those components to be present
for a flagellum to work. The sophisticated components of this flagellum
all have precedents elsewhere in nature, as described by Kenneth R.
Miller of Brown University and others. In fact, the entire flagellum
assembly is extremely similar to an organelle that Yersinia pestis, the bubonic plague bacterium, uses to inject toxins into cells.

The key is that the flagellum's component structures, which Behe
suggests have no value apart from their role in propulsion, can serve
multiple functions that would have helped favor their evolution. The
final evolution of the flagellum might then have involved only the
novel recombination of sophisticated parts that initially evolved for
other purposes. Similarly, the blood-clotting system seems to involve
the modific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proteins that were originally used
in digestion, according to studies by Russell F. Doolittl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So some of the complexity that
Behe calls proof of intelligent design is not irreducible at all.

Complexity
of a different kind--"specified complexity"--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intelligent-design arguments of William A. Dembski of Baylor University
in his books The Design Inference and No Free Lunch.
Essentially his argument is that living things are complex in a way
that undirected, random processes could never produce. The only logical
conclusion, Dembski asserts, in an echo of Paley 200 years ago, is that
some superhuman intelligence created and shaped life.

Dembski's argument contains several holes. It is wrong to insinuate
that the field of explanations consists only of random processes or
designing intelligences. Researchers into nonlinear systems and
cellular automata at the Santa Fe Institute and elsewher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imple, undirected processes can yield
extraordinarily complex patterns. Some of the complexity seen in
organisms may therefore emerge through natural phenomena that we as yet
barely understand. But that is far different from saying that the
complexity could not have arisen naturally.

"Creation science" is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A central
tenet of modern science is 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it seeks to
explain the universe purely in terms of observed or testable natural
mechanisms. Thus, physics describes the atomic nucleus with specific
concepts governing matter and energy, and it tests those descriptions
experimentally. Physicists introduce new particles, such as quarks, to
flesh out their theories only when data show that the previous
descriptions cannot adequately explain observed phenomena. The new
particles do not have arbitrary properties, moreover--their definitions
are tightly constrained, because the new particles must fit within the
existing framework of physics.

In contrast, intelligent-design theorists invoke shadowy entities
that conveniently have whatever unconstrained abilities are needed to
solve the mystery at hand. Rather than expanding scientific inquiry,
such answers shut it down. (How does one disprove the existence of
omnipotent intelligences?)

Intelligent design offers few answers. For instance, when and
how did a designing intelligence intervene in life's history? By
creating the first DNA? The first cell? The first human? Was every
species designed, or just a few early ones? Proponents of
intelligent-design theory frequently decline to be pinned down on these
points. They do not even make real attempts to reconcile their
disparate ideas about intelligent design. Instead they pursue argument
by exclusion--that is, they belittle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s as
far-fetched or incomplete and then imply that only design-based
alternatives remain.

Logically, this is misleading: even if one naturalistic
explanation is flawed, it does not mean that all are. Moreover, it does
not make one intelligent-design theory more reasonable than another.
Listeners are essentially left to fill in the blanks for themselves,
and some will undoubtedly do so by substituting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for scientific ideas.

Time and again, science has shown that 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 can push back ignorance, finding increasingly detailed and
informative answers to mysteries that once seemed impenetrable: the
nature of light, the causes of disease, how the brain works. Evolution
is doing the same with the riddle of how the living world took shape.
Creationism, by any name, adds nothing of intellectual value to the
effort.

-----------------------------------
原文载于《科学美国人》2002年7月
杨羽 2007.5.14 -2007.5.20翻译

Powered by ScribeFire.

分类: 科学工作 标签:
  1. Yisong Zhang
    2007年5月15日22:55 | #1
    呼吁原创~~哈哈~
  2. Yang Yu
    2007年5月15日22:55 | #2

    原创的翻译,嘿嘿

  3. aloe
    2007年5月16日22:55 | #3
    支持神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4. feu
    2007年6月1日22:55 | #4
    还是"演化"一词好.人并不比任何动物高等,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一种偶然.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