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随感随想 > 关于4月12日卡鲁游行总结的讨论

关于4月12日卡鲁游行总结的讨论

2008年4月14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藏经阁上,组织者对于4月12日卡鲁游行的总结
有不少我不是很认同的对于当时的陈述,我的回复如下:


非常感谢组织者所做的准备工作!


不过看到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感觉还是有些话想说。




(一)


作者写道:“这个可以从我们的反馈单上看出,留下签名的德国人都是集中在活动前期的时间段。” 似乎后面的潜台词是说,活动的后半部分,因为“失控”而没有得到德国人的支持。




我觉得作者说的“失控”,应该是指唱国歌了。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站在方队的东北角,前面就有一个签名的桌子(可能别的方位也有,所以作者可以得到和我不同
的结论)。至少这个桌子上的第一个名字,是在我们集体唱完国歌以后,也就是从后半部分才开始的。签名的是3、4个德国小年轻,dolc上有照片。



我个人对于这个活动的印象是,前半部分,由于时间略早、地点略偏等原因,受到的关注较少。反倒唱完国歌以后,
方有起色。我个人觉得这个“无声的呐喊”是需要因地制宜的。你想想慕尼黑的广场,从大小、方位、人流量,都不是卡鲁可以比较的。在Marktplatz,
100多人被压缩在南部的小广场,一般德国人,老远一看,黑压压一片、都不作声、神情严肃,远观一下就离开了。况且前半个小时,路过的人没有几个。也就是
说,在地点A可行的方案,可能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到了地点B,并不一定有相同的效果。




当然,我的假设是,作者所说的“失控”,等同于唱了国歌。个人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去害怕这样的“失控”。



可能最后,有些挑衅、和不同意见的争论。但这些实际上说明了,至少活动受到了关注。毕竟,我们应该容许别人的不同意见。活动的目的,实际上也只是
为了说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为了最终去说服别人。我不清楚所谓活动的“成功”怎么定义。如果到最后,根本就没有任何来自德国人的不同的争论,我想这只
能是因为他们并不关注、或者不愿意(就像活动的前半部分)。相反,众多的反对的声音里头,我们得到几个支持或者同情的声音,反倒是可贵的。




(二)


关于以后的行动,我个人觉得这次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1. 关于宣传。固然主题依然是“无声的呐喊”,大部分人,可以在后面,保持沉默,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宣传队员”。游弋在方阵附近,对感兴趣的德国人,进行讲解和说明。“宣传队员”需要特别的培训,语言以外,更需要应变、知识、逻辑和对于常见问题处理的能力。



2.
关于媒体。组织者们最初的担忧是,害怕媒体歪曲事实,所以拒绝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就没有通知媒体(后面一点,我不确定)。我们没有必要回避媒体,而是应该
寻找一些相对中立的媒体,准备几个“新闻发言人”。毕竟广场上虽然有一定效果,经过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想法。当然如果媒体歪曲事实,其实反倒可
以作为我们反击的证据。毕竟任何一次 Protest、Demonstration
都是要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如果不通知德国的当地媒体,我们只能在华人的圈子里产生更多的影响,而这恰恰与活动的初衷相反。



3.
关于西藏和奥运。我觉得在活动中,既然没有藏独,就没有必要强调西藏的问题,而是集中到媒体偏向性报道的问题上(当然这次活动中,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就是关于奥运,记得有一个横幅上提到了类似“不要将奥运政治化”的问题。个人觉得这个标语是有问题的,支持或者反对北京奥运的人们,都早已经把奥运政
治化了。反倒是介绍北京奥运,以及支持北京奥运,才是真正的主题!例如,介绍中国人对于奥运的准备和贡献,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普通人对本次奥运的期望和努
力,因此抵制的行为伤害的将不仅仅是政府、而更多是一般中国民众。




4. 关于挑衅和不同的声音。既然申请到警察局的批准,我们没有必要去害怕由此产生的失控问题。毕竟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属于被动的一方,而不是相反。大部分人是理性的,旁观者也是可以看出来, 这是挑衅者自己的素质问题。

分类: 随感随想 标签: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