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议说开去

这周参加了一个在悉尼开的国际会议。知道消息有点晚了,结果文章都没有投,直接交了注册费去当听众了。举办地在市中心的Darling harbour(达令港、情人港)。

各地来的同行不少,于是期间一起吃饭喝咖啡的机会就多了。关于国际会议,大部分与会者都会出于礼节地说信息量大,主办得好。不过几杯啤酒下去就开始有人说有意见了。例如,这次的会议就收费过高,但又没有太多的社会活动,题目范围过广,除了分会以外,就不再有太多的关联性。交完注册费,唯一从会议组织方得到的就是一个双肩包,绿色的,背着很像一只只乌龟。网站上的会议日程,让人摸不着头脑,寻找一个相关的报告不容易。一个来自CalTech的教授就明说,他飞这么老远来不是来听会议报告的,而是和同行在喝咖啡的时候讨论科学,哪怕只有间或那么几分钟的讨论,就足够了。这回倒是有了一次类似的经历,和一个来自希腊的博士后,在喝咖啡的时候,边讨论边写公式,整整四页纸。明确了各自的问题,下一步就是具体怎么合作了。

会议期间,出去吃饭聊天的时候,和组里的几个博士生闲聊。上次说过组里有个职业游泳运动员出生,最后决定开始科研工作的博士生。这次又有两个博士生,曾经或者正在做些“出格”的事情。

来自以色列的O同学在服完义务兵役以后,觉得人生特别无聊,于是在海滩上自己搭了一个帐篷,一住就是三个月。直到有一天警察从海滩上把他赶走,于是他就搬到悉尼,寻了一个博士位置开始做研究。不到四年时间,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论文,包括一篇PRL。现在虽然还没有写完博士论文,但已经拿到了澳洲的最佳博士论文奖。据说有教授来邀请他去作博士后,他回答说打算拿到学位以后放自己半年假,继续在海滩上生活。那天看到他开的是一辆面包车,车后面改装成房车,原来人家就住在里面,整天背着房子家具跑。

另外一个博士生,B同学最近刚从银行贷款30年买了一艘30英尺的帆船,开始用自己的博士生奖学金还贷款。还要每年支付数目不菲的停船费、维修费。他现在每个周末都特别关心天气风向和风速,以计划周末的航行。从大学毕业到博士生,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了一个稳定但不高的收入,于是B就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就是买一艘自己的帆船......

从国内看到的30年贷款,绝大部分应该都是买房,然后用几十年的拼命工作来还贷款。这样的“理想主义”不是没有,而是过于凤毛麟角,属于异类。可能还要经受来自家人朋友们的压力和规劝。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地方,没有个性反倒成了问题。很多事情,人年轻的时候不去做,这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国人常说的就是适应社会,消磨个性,比较好的方式最多是内方外圆,处世圆滑没有棱角。而另外一个更合理的说法就是,这个世界是靠有棱有角的年轻人推动的。其实两者都是对进化论“适者生存”的两个方面的理解。喜欢以成败论英雄,见到太多有棱有角的人失败了,觉得变得平庸才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一代又一代地平庸下去。眼前只有“生存”,忘却了“生活”.......

离题千里,就此打住。

4 Comments »

  1. 黑老爸 Said,

    26 7 月, 2010 @ 13:43

    国内“生存”已经不易,“生活”更是奢望。什么时候医保全包,教育免费,我也敢“异类异类”。

  2. cadick Said,

    6 8 月, 2010 @ 01:45

    呵呵,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会议的意义。

  3. 护眼一号 Said,

    28 8 月, 2010 @ 04:44

    国内的环境确实...真希望我也能出去看看

  4. fanke Said,

    22 9 月, 2010 @ 04:08

    会议就是这么复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