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德国生活

昨天看了 Der Neunte Tag

Volker Schloendorff的 Der Neunte Tag(施隆多夫《第九日》)。根据二战中真实事件的改编。电影刚刚开头,实际上已经展示了施隆多夫的导演能力。犹太集中营,德国军官在囚犯面前用铁钎敲打一个集中营神父的头,没有太多的血腥味,没有采用传统的暴力的方式,却在这一幕重充分展示了压抑和暴力,主要的方式应该还是利用传统的蒙太奇展示一种对比和强权。后面的故事叙述讲述一个神父被释放9日回到卢森堡,在SS的压力下,在安危、良心和信仰之间的权衡。最终依然压回了集中营。
 
男主角也多次见到,很有特别的气质。以前仅仅看过施隆多夫的《铁皮鼓》。过多的好莱坞以后,德国的几个导演,施隆多夫、法斯宾德,则完全可以展示不同的叙述方式和电影语言。不过,路过德国的电影院,最多的还是好莱坞的电影,在文化“洗脑”之下,如何保持自己原有的风格?估计是太多的导演要面对的事实。实验室里讨论电影的时候,说印度的电影是歌唱和跳舞,中国的电影是打打杀杀(我纠正说是香港电影)。但如果真问到中国电影的特色,我确实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Comments (4)

前天到ARLT买了电脑

发现整天找来看去,也不是个办法。由于预算的原因,最后直接到ARLT买了一个在预算以内的电脑。AMD Sempron 2800+/512M/DVD-RW/160G/Logitech Wireless Keyboard and Mouse。没有带操作系统(XP HOME的价格是75欧),所以回来弄到今天才弄完系统,可以上网。主要的原因是,需要临时刻操作系统的盘,把光驱拆到笔记本刻完,再装回去做系统,几次盘都刻坏,异常忙碌。

Comments (1)

德国关于PC的网站

ebay什么的就不说了,杂货铺什么都有,便宜的不少。下面的几个作为价格的比较,还是不错的。
 
笔记本为主,价格不错。
像是连锁店,在Karlsruhe的店就在市中心,服务不错
 
 
 
......

发表评论

最近的日志- 2005年7月7日

6月15日从上海到了德国,从飞机上看德国,深绿色的是森林,淡绿色的是天地,中间是小小的城镇。到达法兰克福已经6点多,坐ICE到卡尔斯鲁厄已经8点多,幸好车上遇到一个图宾根大学毕业的博士,联系了MK,到车站接我到了住的地方。离研究中心骑车15分钟,房东是旁边教堂的牧师。

下面的两天时差还没有倒过来,每天早晨4、5点就已经起来。第二天就到研究中心开始工作,正好那天是组里的讨论,结果发现大部分德国本土学生用的是德语,几个人下来就只有一个印度的学生讲的可以听懂。工作的环境很不一样,使用计算软件都需要到研究中心的超级计算机上,而没有单机的环境,一切都需要重新学习。

第一个周末,和牧师W去Badische Staatstheater看了芭蕾舞。结束后散步在城中时竟然遇到了许多的演员。夜晚的Karlsruhe十分安静。

今天,Tcom的网刚通。不过算到时差,国内的朋友们都已经睡觉,也只能自己看新闻和写Blog了。前些日子,以前的两个爱好一下失去,却是有些不知所措。阅读,没有书,带来的只有些德语的资料和钱穆的《国史大纲》,在Palm上看些乱七八糟的e书;上网,在办公室机器上可以用中文也是一周以后的事情。

其实,事情还是很多。项目上的东西,新的环境,学习德语......

Comments (3)

周二下午的足球活动-

2005年07月15日

从FZK的网站上找到了足球俱乐部方面的信息,每周二下午5点开始练习。并且俱乐部的组织者就是我参加的项目中负责实验方面的SH先生。于是下班后,到 Hardwald 边的场地上等候。

后来的比赛是FZK的足球队对IMT研究所加我们一些零散的人员,11人制的标准场地。其实很久没有踢过全场的比赛了,最近的一次应该是7、8年前高中的时候。想想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场地有限,以前在大学里一个标准场地被我们划分成几十块,大家都过过瘾。到德国发现这样的资源非常的充足。

我们的IMT队是正宗八国联军,中国、日本、英国、德国、保加利亚等杂在一起,于是“官方语言”是英语。我对足球的英语名词还是不太懂,不过总共就那么多。我做右后卫,我方一拿到球,中后卫英国佬一直叫“Push out”,于是后卫线向前压。这样来回几次,我的体力明显不支。防守的时候遇到一个强壮的德国人,非常费劲。上下半场1个多小时下来,幸好坚持下来了。

当然结果IMT临时队还是 7:2 惨败给FZK的正式队。赛完后两队还相互握手,非常友好,到场边休息喝冰啤酒。都是研究中心的同事,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找到SH先生。回到公寓,已经8点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