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聚会
昨天晚上,大年夜的聚会。在研究中心的中国人数量逐年上升,今年参加的有50人。下次人再多点,估计就用不了现在的这个房间了。有个来了10年的中国人提到,过去10年他们一直都在这里办春节的聚会。这次,按照传统,包饺子、聚餐、看春晚、聊天。
放张集体照,认识的自己找人吧。
还算丰盛吧...
昨天晚上,大年夜的聚会。在研究中心的中国人数量逐年上升,今年参加的有50人。下次人再多点,估计就用不了现在的这个房间了。有个来了10年的中国人提到,过去10年他们一直都在这里办春节的聚会。这次,按照传统,包饺子、聚餐、看春晚、聊天。
放张集体照,认识的自己找人吧。
还算丰盛吧...
今天上午,实验室的老先生H,忽然很神秘地说,对于中国文字和文化很感兴趣,下午约了个时间谈了谈。第一印象是,难道老先生打算学汉语了?
上一次,被德国同事问中文的事情,是副所长。说要去中国开会,收到一封信,都是中文看不懂。打印出来给我一看,竟然是日本AV广告。我建议他直接扔垃圾桶,并郑重申明,这个是日本鬼子干的。
下午,一进他的办公室,他立刻关上了门,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暗黄色卷轴。和他慢慢卷开以后,还以为是个《清明上河图》。结果先看见的是蝌蚪文,他说是中文。我猜测应该是满文,毕竟还是在人民币上见过的。再卷开,终于有点中文了。卷到头,从第一列开始读:“奉天承运...”!竟然是一封光绪年间的圣旨。写给粤南的一个三品官的,没有仔细读文字。主要是我自己有些惊讶。再仔细摸摸卷轴背面,算是有些年代的丝绸。汉语和满文之间,有两个模糊的15厘米见方的玺印。猜测是一份官方书信,写了两种文字的版本。
从我来说,比较相信这个卷轴不是仿造的。因为老先生H家里上两代祖辈中,有一个到中国当传教士的(粤南信义会)。那时候的传教组织,不光开教堂,还建立了学校、医院和孤儿院。当年的徐光启,就是借此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几何原本》。上世纪20年代,老先生的祖先从中国返回回德国的时候,带来一箱子中国人送的礼物。箱子上刻上了信义会成员的名表,里面还有不少“王二妈”、“张三婶”之类的妇女名。众多物件当中,就有这封圣旨。这些东西一直放在那家人的地下室,直到上周,老先生整理的时候,才发现。
终于,一不小心摸到了文物。从光绪年间算起,好歹150多年了。小时候看了电视,经常在小学里伪装读圣旨(后来知道,这大都是太监的活)。拿一个卷起来的白纸,像模像样地。今天算见到了真的圣旨,主要还是在德国。之后,就介绍了一点当时的历史,发现老先生也是做过一点研究的。说下次有机会,可以去他家里参观其他的收藏。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圣旨”没有。
晚上,去城南一家医院参观,当天是医院公开介绍信息的日子(Infoabend)。这家医院距离住的地方不算近,但口碑不错。开始以后,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和一个助产士轮流介绍了点信息。似乎都是些干实事的人,介绍起来也没有伶牙俐齿推销的感觉。但反过来,讲得听众昏昏欲睡,几次差点从椅子上翻到地上。本来以为可以参观产房,但据说没有空的,需要以后提前半个小时,打电话预约。
另外,发现在德国没有坐月子,却有坐“周子”(Wochenbett)的,还可以直接在医院坐“周子”。经常可以看见街上有些生猛的德国母亲,夹着几周的婴儿,和朋友逛街喝咖啡。
其实没有什么可写的,占个位置而已。
明天就开始上班,看看自己的计划已经把开始几天的日程排满了。
算是个不错的开始。
旧年的最后一天,在和美国同事电话会议完以后,很自残地看了一把《梅兰芳》,算是“多灾多难”2008年的一个句号。陈大导演的作品,加黎明的演技,简直...... 半夜12点,严肃的德国人也开始放起烟花。更多的人,只是在阳台上,各自抽烟喝酒,典型德国人Party。
其实,已经回来了好几天了。
尼斯的天气,依然那么好。一周都有太阳,阳光下的天使湾,天使路过也会驻足。由于天上几乎没有云层,在尼斯,夜晚的星空非常明亮。离开工作和网络整整一周时间,足够放松了。
回去的飞机,一过阿尔卑斯山,就见到厚厚的云层,覆盖在德国的土地。回来3天,没有见到过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