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1999年6月20日)-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
包华富 等编译   湖面文艺出版社

1999年4月2日购于交大99书香广场。
1999年6月20日读完。

全书分为四部分:[美]卡尔文.斯.霍尔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基础读本》;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弗洛伊德学说述评。后两部分为论文集。是介绍弗氏理论的通俗读本,对自己倒是挺适合的,可以看一下多方面的理解,并且涉及了与文艺的关系。

一点很意外的收获是,了解因翻译不同而产生的文本差异(对专有名词及叙述方法翻译)。
人格的结构:id ,ego,super-ego,三者间互相关系而形成弗氏心理学理论系统。

相关的文字: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释梦》(1999年6月8日)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1999年6月9日)-

*《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I267  452 )
1999年6月9日读完。

由于文学类( I )图书只能借一册,往常在书架上挑选时总会花上些时间选择几册中的一册,但这次连自己也有些奇怪,竟然毫不犹豫地自拿出后便未放回。也许因为作者,也许因为这本书本身装帧。

书籍很厚,这我不喜欢,但封面是淡雅的风格,没有“叫卖”“哗众取宠”之疑。虽然这系列的书名(“名家精品”之类)我不欣赏。书页纸张厚且白,字体大,留白较多,字间空隙大,读来十分惬意,且书眉上有辑名与篇名,利于查找。这装帧是下了功夫的,也很有感觉。

周国平的书以前读过几册,虽不多也不精,印象却很深。视点是向自己的心灵的。此书中也是一贯的风格。作者是研究哲学的, 用散文的形式表达一些自己的思考,哲学本不必正襟危生而读的。他重视精神生活胜于别的一切,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我的追求目标与他的相似,但不知道自己是否知道在真正追求。

读这本书的时候,迫使自己也在思考,虽然想的不尽相同,但是种“收获”。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释梦》(1999年6月8日)-

*《释梦》
[奥] 弗洛依德
孙名之 译     商务印书馆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 B84-06  60)
1999年6月8日读完。
其书自己早有,但因字小且有删节,改读此本。

弗氏一开篇便把别人以前对梦的研究列于书中,并且有许多相对的观点。然后他梦的描述,含有对别人研究的批判与总结。

精神机构示意图:(笔记上原有,没有录入)

读毕全书,虽还不至于说出读通多少,但得到一种新的方法,联想。即由一事物通过連系至另一事物,这种联想的可能性是无穷尽的。并可用于许多方面,如文学。由一些看似无关的事物间,产生某种特性的相关联想,而发生联系。许多诗歌中便有利用只不过尚未注意或并不广泛,以后读诗时可以加意留心。由心理学读出文学,若许还有许多别的学科可见学科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广泛联系。

自己这有许多有关弗氏心理学的书籍,以后打算系统地阅读。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奥修《智慧金块》(1999年6月1日)-

《智慧金块》

[印度]奥修
林国阳 译   学林出版社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B 842.5 37)

1999年6月1日读毕。是奥修的语录集,或者说是思维的片断。文字不及泰尔戈般的清纯无奈,但透过文字仍能找到一些东西的。

书中谈论较多的话题是“宁静地存在”,或者说“存在”与“静心”,思想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道”家,说到“存在”,也谈及“时间”,他认为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无穷的“现在”;因而再深入去思考“死亡”,他认为主体没有“死亡”,而是对客体的评论。说到“静心”,又有“心”与“脑”,“知识”与“智慧”的话题。并且说要成为“自己”(“自我”与“自己”的区别),由此引出“自由”与“责任”的话题。还谈到“爱”与“信任”,“谎言”与“真理”等。所有话题都是在谈人的,或者说是在谈“心”。

语录体的文字,比庞杂体系的哲学更能使人受益,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果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那它是建成它的那个人的,而不可能去加于每一个在读的人身上,但并不否定它本身具有的价值。无论规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系,也不论自己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阅读短小的文字时能够选择材料去构建体系,正如到书店去买书。而庞大的体系的阅读,也许能够帮助去了解别人的构建,以及自己体系的构建,但这不是此时我的所需。以上的文字都只是当时我的思考。

还有一点想补充的是:语录体的文字本身也有自己的体系,但并不是想把体系完整地、合理地表述出来。也许两者各有自己的目的,因而产生了差别。

 

《风雨长安》       新编文史笔记丛书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编    上海书店

1998年7月28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时高考毕。知将行西安 。
1999年6月8日读完。为清末到建国间关于西安的历史小掌故。很零乱。文字本身并不足观,但由于有内容,且精小,尚可读。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天作之合:毛姆小说选》(1999年5月22日)-

《天作之合——毛姆小说选》
佟孝功 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8日购于校内学生书摊。
1999年5月22日读毕。

为毛姆44篇短篇小说的选集,前曾闻国外(英语语境)无“中篇小说”这名词,也许是中国人之创集中许多小说过万字,按“长短”之分属于短篇小说。

毛姆的语句,叙述方式等很有特色。用语精炼,文字本身读来很清新。常用的描写人,更主要的是用故事情节写人。但有一点,故事情节本身不仅仅是去写某个特定的人。毛姆“讲故事”时常用结局前面大段的一般描述引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以达其效果。有些结局本身是很容易从行文中猜出来的,但他叙述使读到结局时,仍感到其中的惊异。故其叙述方式很值得注意。也许,以前读小说时过分重视了情节,而忽视了使情节得以承载的叙述,以及使叙述成立的语言风格,甚至语言风格的源头,作者的“个性”(特征)。

有些小说的情节竟然是曾读过的《月亮和六便士》上的,不是完全地雷同,而只不过似曾相识。当然所言情节包括所写的人物及其部分的特征。

许多小说并不为了说明某种道理,或者换句话说,不明说。而只是让你去在小说本身中找,而不是某句具体的话语。许多东西体会之后会有“欲辩已忘言”之感,但至少有所收获。而如若反之,用文中的具体话语去说,则有过分地道德的教训之味,而无阅读本身的乐趣,虽然能明指某种“主题”,但真正从心里出来的东西却消隐了。

 

其他的文字:

读书笔记:毛姆《月亮和六便士》(1999年2月12日)
http://ganyx.blogchina.com/blog/article_25994.187232.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