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读书的情趣与艺术》(1999年5月21日)-

* 《读书的情趣与艺术》

林衡哲 廖运范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1999年5月21日读毕。

是关于同一个话题——书的文集。各类各种的作者(读者)的不同的想法、读法、对书的感情。有的倡导读书;有的说“书非借不能读”;有的说书一定要自己拥有;有的说什么都要读;有的说某种书不要读或少读;有的则说读书一定要有目的..... 仿佛在与书友们交谈,在交谈中我发现了我自己。

那个在古致街买到本海因编的《提布卢斯》,那个提着沉重的古本的书,心中却因提书而喜欢,似乎是我自己。曾经为了一本书而数次去书店,看一下它是否离去,仅仅为了看上一眼,最后始终未得;曾经在夜里提着书缓缓向家里走去,虽然手几乎承受不了那书的重,却愿意在沧浪湖水前让心快速地跳跃;..... 现在才发现那种心情是那么珍贵。

集子里面许多文风,我倒情愿专一些写自己与书的“故事”的,而不怎么喜欢读论述读书的重要性,这些我自己知道,不是我要找那种文章,而是留给其他人的寻找的。

我,忘我地读,同时在寻找自己。
(D432.62 121)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泰戈尔《新月集》(1999年5月18日)-

* 《新月集》

[印度]  泰戈尔

郑振铎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3月3日购于交大之学生旧书摊。
5月18日读完。

是写孩子的散文诗集。从没有遇见过这样一颗清纯的心灵。像水一样晶莹,清新。文字本身也是美的。读时发现,这样简单的语言,竟然能有那么多涵义,许多尚未能读出。也许由于诗的语言。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卢梭《孤独散步者的遐思》(1999年5月18日)-

*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

[法] 卢梭 (1712~1778)

熊希伟 译                     华龄出版社“拿来主义丛书”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1999年5月18日读完。

这本书家里是有的,还有卢梭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是,却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卢梭的书。难道真是“非借不能读”吗?

读过第一段,便被这种风格所吸引。他说是“写给自己看的”。因而文字洗尽铅华,在他心里面流出,仿佛夜晚的月光。他在写自己的心灵,熊希伟译序中说是“对自己心灵的分析和解剖。”我不喜欢这样的用词,我说他是在“写”。

“卢梭的风格: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我没有资格去用这种语言去形容他的风格,因为毕竟只是第一本,但在阅读中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引文中的“感情”不妨更直接一点写出,便是“爱”。

遐思的内容:

  • 散步之一:叙说写作目的,描写写作时的精神情况。

“因为我的心灵是别人无法夺走的唯一东西。”

“得到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样一个愿望已在我的心中熄灭,留下的只是对真实的作品以及表明我清白的证件的命运彻底的不在乎。”

“如果有人在我生前把它抢走,他们却抢不走我在撰写时的乐趣,抢不走我对其中内容的回忆,抢不走我独自进行的沉思默想。”

“它们的源泉只能跟我的心灵一起枯竭。”

几乎像是一篇开场时的宣言,虽然的沉重的色彩而无豪言壮语。它把心灵展开,反而更能打动读者,虽然这一点他“不在乎”。

他没有明说他受到的“不幸”是什么,但也无需去知晓,能读到这些文字便已经足够了。

  • 散步之二:独步巴黎近郊,巧遇意外事故,抒发昏迷与苏醒。

写了许多苏醒后对因事故而引起事件的思考。

“我个人的命运和我的名声已经被这一代人一致确定,我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无法摆脱一切。”
散步之三:写尽平生经历,论及精神改良与宗教信仰。

  • 散步之四:真话与谎言。

写到自己的座右铭“终生献于真理”。你的“真理”是什么?可感而难以用语言表述。

“为自己的好处而说谎是欺诈,为别人的好处而说谎是蒙骗,怀有害人之意而说谎是中伤―这是最坏的谎言。即无利己之心又无害人害已之而说谎,那就不是说谎,而是虚构。”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或概念,竟然可以如此去思考。

“一个人的利益经常构成对另一个人的损害,个人利益几乎总是同公共利益相悖。”

也许是由于他的经历而去得出这样的结论。

  • 散步这五:写尽圣皮埃尔岛风情,体验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的存在。

因为清静而突出自我。

  • 散步这六:娓娓追忆与小瘸子交往逸事,强调自己不适应在文明社会。

“顺乎自己的天性行事算不了美德。为天性所驱而给自己的做好事的乐趣也算不了美德,美德在于义务要求时能压抑自己的天性,去做义务要求自己去做的事。”

“美德”=压抑自己的“天性”,去服从“义务”?

似乎与他以前文字有些矛盾。

  • 散步之七:采集植物标本,天地物我融为一体,其乐无穷。很象是庄子的思想!

 

  • 散步之八:遭遇不幸,却求得内心安宁和幸福。

“我那时看到,公众的判断时常的公正的,然而我看不到,这个公正本身却是偶然的产物。人的见解据以建立的法则仅仅来自他们的激情或他们的偏见,而他们的激情或偏见又是他们的见解的产物;即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时常是从错误的原则出发的。”

以前读过的几本书中说卢梭的“民主”的推行者,而结局是他与苏格拉底一样成为“民主”的牺牲品。现在,他怎样去思考自己的“民主理论”?是不是由于内存的矛盾而产生的痛苦?

“一块瓦从屋顶掉下来给我们的伤害很大,但不如蓄意掷下来的一颗石子那么叫我们痛心。”
散步之九:驳斥了敌人说他不近人情,仇视孩子的指责,表达了对孩子深沉的爱。
我并不十分喜欢这一篇。

  • 散步之十:重温与华朗夫人相处的幸福时回归自然,为什么没能完成,文字间感情已深深打动了我。

不知道图书馆分类时为什么把它分入哲学-精神分析。如就文字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文学作品。

那么优美而真诚的文字。
 (B565.26)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自己的角落:洛扎诺夫文选》(1999年5月6日)-

* 《自己的角落:洛扎诺夫文选》

李 勤 译           “白银时代俄国文丛   学林出版社

于钱学森图书馆借得。
1999年5月6日读完。

语言风格及视点较奇特。但我却并不喜欢这种风格。文中半数以上的文章在谈论教育,并说到教育的三原则,“个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类型统一性原则(?)。也许有许多是在俄罗斯当时情况下的就事论事,但必定有普通的东西。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 陈村《古典的人》(1999年5月11日)-

* 《古典的人》

   陈村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借阅.(I267 411)
1999年5月11日读完.

为散文集, 此丛书中(人生感悟丛书)曾读过周国平的集子. 文章语言平实, 讲生活之事, 在平淡中有种特殊的风味. 因此也有思考不够深入的遗憾.

有文中言及渔夫与旅行者之间的对话, 让人深思. 以至于那日在草坪读书及此文后竟没有再去读别的文章.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也许万般追寻之后却是原来就在身边的结果. "你为什么离我而去寻找我?"

又于文集中见某些新的文体. 如《给儿子》一文, 虽是写给"你"的, 但却在表述"我"的见闻, 而使观者有临境之感, 不仅是临现实一境, 而是在心灵上的接近. 对于表述本身很有帮助. 这类书, 读来极快, 虽言及收获并不多, 但有的是读书的乐趣. 这些已经足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