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 范梦《东方美术史话》(1999年4月14日)-

* 《东方美术史话》

                           范  梦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中借得。

1999年4月14日读完。

“东方”是相对于“西方”这个词语而说的。这本美术史话写了一般意义上的"西方"以外地区的美术(中国除外).正如东与西的相对,两种美术风格竟有那么大的差别,以至于起先读时心里有种怀疑.但换一句话说,用"东方"来把亚、非、美、澳的美术放于一处,它们之间的风格也有极大的差异,而每一洲上的美术又有多样性。正如西方美术也是多样性的一样。因而,前面的语句似乎有了错,即“两种美术风格竟有那么大的差别”,不应如此说的。但这是我最初的感觉。

再去思考一下,原因仿佛是西方美术在心头占有最初的印象,现在有些对"新"的事物的不适应. 用一句是时尚的话语"西方一元论",至少在美术方面的状况. 原来,"西方"以外,还有多彩的"东方". 还有另一种用形象去打动人们心灵的方式. 也许可以用"原始"来形容这种美术的一部,但决不是全部. 而就是这原始仿佛还有某种内在的推动力. 而需再去了解,因为"这类东西"许多尚未能了解,何况理解?

迟轲《西方美术史话》(1999年2月12日)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柏杨《死不认错集》(1999年3月30日)-

* 《死不认错集》

                  柏杨 著    "西窗随笔-10"            中国友谊出版社

1999年3月3日购于交大校内学生旧书摊。旧书摊上大都是些用过的教科书,难得觅见几册喜欢的。“西窗随笔”曾在书店见过,并十分想买,不过因册数太多,无力全购,亦无法选择。此次只见一册,因无须选择、因价低、因心情由觅得而转喜,便购回。

1999年3月30日读完。

以前曾读过《丑陋的中国人》时仿佛在高一.当时给自己心灵的冲击着实不小,以前未曾读过此类语言的风格,亦未曾见过此类的批判.这本书一直未再见过,是因为禁止?亦或不敢?此书亦为杂文集,如前所见过的体例.仍是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不遗余力的冲击,虽带戏谑的成分(是否过当则可另论),但思考后感到的是沉重.不过有一点,我认为他的文章不及鲁迅的深刻,不如鲁迅的文章能引起更多的思考.但是他展现的仍是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甚至我自己也能见到不少,存在在自己的身上.

再来说说他的风格,也许他的文章太露了,而不至使人自己去思考;也许戏谑地过了头,而使人难以摸清作者是要嘲笑亦或理性地批判……现在我并不太喜欢这种风格,不如第一次读的感觉,也许第一次去读时惊喜的成分冲淡了从书外看书的视角。比较之下。还是更喜欢看鲁迅,王小波等人的杂文。

 

另:

* 《苏州十全街》  
    夏宽   主编        古吴轩出版社
1998年6月12日购于三元书局
1999年4月4日完。
很平淡的文字,读来心情却并不平静。

* 《动作语言学》
    庄继禹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年4月4日购于99'交大书香广场。其中有不少新的东西。
1999年4月7日读完。对观察结果的解释记之不多,但知应去多观察。本书为公共关系学方面的应用,甚奇,知多门学科的交叉去解决一些本不能解决的问题。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金性尧《闲坐说诗经》(1999年3月27日)-

* 《闲坐说诗经》

                      金性尧 著      江苏古籍、中华书局  "诗词坊"

购于新苏州书城。
1999年3月27日读完。

曾记得以前为自己立的读书计划中,有诗歌的阅读计划。虽按年代读了不少古代的诗词,但起点只在于汉唐。《诗经》及《楚辞》虽能陆续读些散乱的篇什,却因为文字方面的障碍而没能系统地去阅读。《诗经》的价值固不必说,且其中还有自己感兴趣的神话片段。

此书中引用的篇章,文字于我仍有困难,读来也并不细致,可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思路,由此及彼地漫写,无边界之分,正如书名所言"闲坐"。正因为这种体制使文化汇融,增其可读性。不过书中更偏重于对诗本身的解释,虽力图展现一些别的风貌,却或因篇幅所限未能见更多。

Comments (2)

读书笔记:武德运《鲁迅生平及其著作》-

* 《鲁迅生平及其著作》

                        武德运 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自钱学森图书馆借阅。
1999年3月26日读完。

图书馆中鲁迅研究方面的书很少,无需选择,仅此几册。仅从中抄录一些鲁迅著作方面的资料,对于书中的论述的文字并不很喜欢,便只作粗略地阅读。

书中曾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话:"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这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这句话本身便有片面性。而书中的论述则大都有此类情况。也许正因作者自己的喜欢鲁迅而站在了现在的研究的立场上。或者还有别的原因,是否只是走原先的"官方视角"?为什么不去真正地去分析,或者把作为一个人去研究,而不仅是个战士或作家?

更有可能的是,那样去写,需要更多的"条件"。也许这本书所面对的读者的问题,至少并不适合我。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陈从周《说园》-

* 《说园》

                              陈从周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自钱学森图书馆借得。
1999年3月22日读完。

此书以前在书店见过数次,终于没能去买下来。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毛笔书写的全文,而且字体本身也很有观赏价值。整册书对于视觉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书中有古代的造园图,并有全文的英译。这样的书见之不多。

再来讲内容,是五篇论及造园艺术的论文。虽"论文"一词易联想到板着面孔的一些所谓"学术"论文,但此文中的文字则流畅且带有诗意的美,其中的知识含量却也不少。论及造园艺术或称造园科学时,则不立人为的标准,仅用"韵"字来概括,细思之,果然只需一字,功夫却不可少的。可有一点,便是读时有种厚古薄今的感觉,不知是否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倾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