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杂七杂八的书籍(1999年9月-10月)-

《Access  97 中文版入门图解》
宋广森  蒋啸奇   电子工业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新书借阅室。( TP 392 263 )
 9月2日读完。常疑惑是否应该把这类"书"写入读书笔记。不过姑且先写入,以后再取舍。并且这以前的便也算了。

《Memo (记事簿)学入门》
创造性思考工具 / 基础运用方法
[日] 今泉浩晃  陈秋明 译  达流出版公司
 1999年9月21日读于交大图书馆阅览室。( B 80 16 )
 彼时从书架上取下时,已是下午四时已过。便再也没有中途去换过书,至近七时读毕。因为其中新的思想而不忍释手。
 竟象是一种记事簿的说明书。不过里面强调一种思想,创新的思想。而达到创新的手段,便是用这种新的Man dal的办法。即打破成定势的线性思维方式,而重用联想,达到利用潜在实力的目的,把人的能力发挥至极致。
 而书中也是经读的,但并不乏味,很浅淡,但完全可以达到目的,而且读来也很闲适

 另,书籍的装帧。这是一本台湾出版社的图书,用很好的纸张;留白、天地、字间、字大都处理得很适于阅读,而且有许多图表,以求利于表述。
这一次开始记读书笔记,并且有对未来的一种期望。自从这学期重去阅览室以后,便发现可利用的资源,而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去利用。应该紧抓这样的时间。

《Intemet  傻瓜书》
[美] Peter Kent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14日购于交大枫叶书园
 1999年9月26日读毕。
 已不再是很新鲜的东西,只作为一种向导。在许多方面有些不融通之处。

《区域经济研究——兼论温州崛起的奥秘》
戴振韬    中国计划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F 127 65 )
 9月月9日读完。
 毕竟带有经济学研究的成分。而想读的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叙述。虽也能读到些想见的东西,但却是选择的东西,不是原先的那种模样。很粗略的翻毕。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
胡兆量 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F 127 67 )
 1999年10月4日读毕。
 比较关心一些南北差异(或称区域差异)的问题。注意到一些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很想寻找一下那样的原因。
 此书虽多为区域经济,但从文化、历史 、地理等多方面入手,较浅显谈到一些问题。可读性很强并且附有大量数据、图表等资料,又不觉行文轻浮。
 只是去发现或者提出一些问题,不去做明显的价值判断,读者自己去思考一些东西。
 有些地方提及苏州,并且也挺关心的。

《性格.智力.情爱》
沈掌荣  编   昆仑出版社
 1999年10月5日拾于交大校外旧书摊。
  10月10日读毕。
  是心理学方面小文章的集合,进行些分类,便成书。很浅显的,都 不乏一种指导作用。
  并且书后还留几页空白,作为札记。不失为书籍装帧的一种好的方法。

Comments (1)

读书笔记:钱理群《压在心上的坟》(1999年9月20日)-

《压在心上的坟》
钱理群   四川人民出版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 I 267 444 )
 1999年9月20日读毕。

 对于作者的认识始于几年前的一本鲁迅的文选,书前面有一篇钱理群所写的序言。观点极有新意,便能记住了。后来又见一篇登于《读书》上有关北大百年校庆的文章。是时对"北大文章"几乎是同一种口调,虽内容有回忆也有写实之类。但绝未想到作者的观点又是那么独立而无雷同。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批评家",但我从没能见到再多一些的那样的文人了。或许他更像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正因此,很难经常去觅见的。

 书为随笔选。读来很轻松,也许由于不经意的叙述,反而更有许多的人之处。观点仍如故,求出新。但发现(其实早就有感觉了)与鲁迅有某种内在的相似。钱为王瑶之弟子,先后研究鲁迅、周作人、曹偶等,后来力求用综合观点去看文学史。虽王的文学研究,散文功底竟也不错,成"无心插柳"之物。又感到了鲁迅的魅力,虽是间接的。需去重读了鲁迅了。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房龙《宽容》(1999年9月18日)-

《宽容》
[美] 房龙
迮卫、靳翠微 译    三联书店

 购于苏州乌鹊桥一小书铺。
 1999年9月18日读毕。
 主要写的是宗教思想的宽容,或群体宽容态度的历史。也许应该算作是历史书的,但其语言及叙述结构很不像传统的历史书,似用散文的笔调去写历史,并且让叙述主体在历史中去感受。也许不能达到历史的"效果",读来却实受益不少。
 宁愿理解为自由思想的波折史。这样的宽容的精神会真正地实现吗?如果能,无需呼唤,自由的思想自己便会纷纷地出现。那才是真正多久的自由世界。
 但书中因主要写的是西方的一部分历史,因而文化背景很不熟悉,许多人事物还相当生疏。而从他的叙述口气中似乎应是常识。

这本书最初读来不是很流畅,后来又读了原文的书籍,以后看房龙不少的英文书,感觉写起来还是很流畅的。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1999年9月8日——1999年9月17日

《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
刘燿中 李以洪 著   东方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1999年9月8日读完 。
 几乎没有读懂这本小册子。里面太多知识是自己不知或不解的。有许多宗教方面的知识。只不过不 去读一些有关 格的东西,虽读不通,却坚持读完了。至少有了些模糊的框架。这本书可不是写给现在的我看的。
 有这样的提法,拯救人类灵魂有两种手段:宗教与心理学。

《经济改革杂谈》
于光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F121 31 )
 1999年9月13日读完。
 为经济方面文章的集子,几乎是与厉以宁的一本集子同读的。因为是前些年的现状的经济学分析,故在现在来看不免少了些"新观点"。主要谈及"市场经济"的几个方面及面临的问题,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建设及其文化,腐败问题,股份制,"下海",乡镇企业等。
 读到这样一种行文的风格,没有美丽精影的语言,寻不到闪着光芒的智慧的亮点;但语言平实,利用逻辑定出自己的观点,这正是这种文体所想要达到的,并且它也并不多求。凡事都可以以两个方面去说的。

《经济、文化与发展》
厉以宁     三联书店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F0 99)
 1999年9月14日读完。
 观点、思维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很有意思。不过对于这种并不熟悉领域中的文集,也不想多加什么评论。只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新意。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钱学森    人民出版社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J0/05)
 1999年9月17日读毕。去看一下科学家的另一面。全面地去看一个人。在他的领域里他做出了成就,但在别的方面他也可涉及,虽并不一定去完美。做一个全面的人。去追求完美。虽然并不可能完成。看来似乎带有悲剧性,但换一个角度,便是一种人的追求。也许人后一生原本便带有悲剧性。

Comments (1)

读书笔记:德莱塞《美国悲剧》(1999年9月4 日)-

《美国悲剧》
[美]德莱塞   潘庆龄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年3月12日购于交大中区书摊。
9月4 日读完。

用理性主义的笔调去描写非理性的社会,在行文中不免带上一种悲剧性,正如题中所言。竟然很喜欢主人公克莱德,或者说是同情。他带有某种普通性,在这样一种社会之中,似乎他的选择只能导入一种现在的结果。第三卷只不过是在跳读,却能深深地去体味到那种最终只有毁灭的,而原来却并非如此的悲剧气氛。

作者行文很是繁冗,在展现一种他所理解的现实。他用理性主义者远离描写对象,并批判之的态度去写那样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这样的客观中寻找。似乎他离得很远,不表明他批判的态度,但行文中应该是见到的了。用中性的笔调定一个痛苦的故事,竟可带上更浓重压抑的现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