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1999年8月21~~1999年9月1日-

《人生道路的选择》
[美] 戴维.坎贝尔    陈望衡 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购于金三元书局
1999年8月21日读完。
一直很迷茫,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撞,也许需要对于两者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并不是那么容易便完成得了的。有时候想取一种中间的状态,然而到底的何种状态呢?虽然"是"与"否"是两个极端的概念,事实上却总是存在这种对立。困惑了很久,也许还将如此,但不可能永远是这样存在下去的。这只不过是一本百余页的小册子,行文很轻松,并配有许多插图漫画,似乎是在将经验传授。然而到底读后能从书页里得到多少还不得而知,但是让我直面眼前的问题,我无需现在就有答案,将去认真地思考,而不是逃避。

《法国抒情诗选》
郑克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购于苏州金三元书局。
1999年8月21日读完。
收录法国十九世纪末前的诗人作品。由于是许多风格的合集,因而也很难时书作什么内容上的评论。有几首很感人的篇章,只想谈译者的笔。译者似乎很关心原诗的语言的原味,因而在译诗中也力求韵脚及诗句的整齐,似乎还要照顾音节。这样恢复几乎只是用自己语言的不足去写诗了。第一求达意,或者说"现意",表现诗的意境之美,而不是"文字之美",在这一条做好之后,再求文字。而不是相反。语言有多种,因而在翻译者可力图把原诗感动他的地方展现给读译文的读者。这是诗意的传递。而感动他的地方,当然他理解中诗意美的所在。

《大漠来风》    中国文学通览元代卷
张毅    中华书局
购于苏州金三元书局
1999年8月24日读完。
为有关元代文化史之漫笔集。装帧佳。

《东方两性论》  
王绍玺     辽宁教育出版社
购于吴县新华书店批发部
1999年8月27日读毕。
论及以前并未注意的话题:爱、性等。行文虽不算精彩,但其知识性很吸引人。谈及东西方差异,新旧观念的击冲击。此类书籍读得很少,但效果却很直接。又思及现今图书市场中的状况。

《语言的突破》
[美]戴尔.卡耐基  刘沅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
1999年7月28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1999年8月28日读毕。关于演说的论者。行文轻松,多举实例。演讲的"技巧"首先在于建立自信然后有对于细节方面的技术。本书中有一些指导仅阅读中并不能掌握很多,最关键则在于实践。

《中国知识界大震荡——商海沉浮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扫描》
魏风 主编   中国社会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1999年9月1日读毕。
书中多以举例,而少作评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同一现象可以有多种观点,只在于个人的选择。面对现实的状况,不应该再去用旧的观念去判断,可以在过去中吸取,现实中选择,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中国似乎自古便有"轻商"的"传统",其阴影一直拖到现在的脚下,也许还更长。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商"并不意味着要与别的什么等同。甚至有些更应去具备"经济的观念",去达到文章的最高"效益"的最大化。让生活更充实,并且是丰厚的多方面的。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1999年9月4日)-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
叶桂刚 王贵元 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借于西安交大钱学森图书馆。(I 207 . 37 . 10 . C 1 )
1999年9月4日读完。

读时进行选择,并用不同的方式去读。关汉卿《窦娥冤》由于在以后阅读计划中有,且此书版式并不很喜,便跳过;精读马致远《汉宫秋》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认为《赵氏孤儿》作为悲剧更能撼人心魄;跳读高明《琵琶 》;略冯梦龙的《精忠旗》。

《窦》与《赵》并不是和很喜欢它们的剧情安排,况有不完美的尾巴。《赵》不如把复仇写前面,再用叙的方法写护孤儿的前赴后继。心悲剧性。至于《琵琶 》很喜欢它的内容---"忠与孝",但另一种理解 是多种价值观 冲突中的"人的生存",也许那个时代中才能更现这种两难悲剧性,而不是现今的时代。《汉宫秋》在我看来几乎没有描写爱情,却写这种生离死别难免唐突,虽说不应用现在的标准去要那时的男女之情,但读时却总经过读者的理解,不过作为剧本来读仍然很有魅力。读《精忠旗》时,竟想出另一种戏剧的冲突安排。没有忠与奸的明显有读者价值取向后两派冲突,而都是为了国家的王和派与王战派的冲突。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为了同一个目标,竟最终产生了悲剧。让读者喜欢两方面的力量,但在这种最终毁灭之时体味悲剧的意味。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赵丽宏《岛人笔记》(1999年8月18日)-

《岛人笔记》
——"文革"世态录
赵丽宏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9年2月21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于8月18日读毕。

"文革"的题材很吸引人,而能够真正反映的却并不多。书分为二部分。大多是作者经历文革的所见所闻。写"荒唐事"时,作者几乎是以受害者的角度才、去写那些故事的,而且并不是着意去写那些施虐者,甚至没有他们的形象。而是写受害者从而增加"人的同情"而不是" 兽的憎恋"也许这样做有 别的原因。后一部分是"难忘岁月难忘情"。
作者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过,文字方面并没有特色。
文革是种集体无意识也许并不应该再发生,然而现实之中呢?没有真正的反思,便不会轻易地超越。回首也许是痛苦的,蒙蔽并不是最终的手段,或许痛苦可以提取更多。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秦牧散文选集》(1999年8月9日)-

《秦牧散文选集》
张振金 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购于苏州威尼斯商厦书市
1999年8月9日读完。

秦牧的散文风格似乎成了两类:外展与蕴;自抒与借用。而分界线虽不明显,却还是那个时代。文章常借物来写一些东西,因而有时过于客观而失去了散文的原味了。他有自己的行文风格,却不是我所喜爱的那类。而且后面那些写物的文章,则更不喜欢了,并且许多文章明显的目的性,即为现实行为的手段,竟感到失去了一种美了。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1999年8月8日)-

《千只鹤.睡美人》
[日] 川端康成
叶渭渠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5月23日购于苏州企鹅书店。
1999年8月8日读完。

两篇小说在中国的评论中,仿佛都 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字留下来,最多写一下是描写“变态心理”的,要“读时具有批判的眼光”。“变态心理”是确实存在的话题,为什么入了小说便成了应注意的地方呢?至于“批判的眼光”,本应时时具备的,而评论时则做了转意,完全可以作为另一种理解。

小说的文字很淡,读时的感受如置雾中,见雾气的浮动。也许是川端的风格,也许是东方的一种风格。很喜欢这种文字,读时心情是宁静的,在宁静中飘动的思绪。同样,连小说的情节也很平淡,几乎没有大的起浮,只是在浮动中的变化,至多在结尾处有些变动(而且也几乎见不到痕迹),都仿佛如平静的现实生活,而不是“小说”。

《千只鹤》中用了很多象征的手法,用物象征物、人、甚至感情。而且还写到了情感的移置。如父亲死后的,子代替父亲的位置父辈问的感情,由于单方离去,而由相通特点移置其子(女)辈。还有许多能读出,却不能解读的东西。并且在行文时介绍(述及)茶道的一些东西。几乎很难明确地“传统地”说出此小说的“主题”。

《睡美人》则在小说的幻想中构设一个环境,让年老的人面对青春时思考,行为等。写出青春与年老、美与丑、生与死、人性与兽性、回忆等话题。不知是作者什么时期的作品,也许也需要人在人生和某个时期去读的。或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

这样风格的文章很少能读到,却很想去读。在书城中寻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