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2002)

George Basalla《技术发展简史》

l         《技术发展简史》

                            []乔治.巴萨拉 

                             周光发                  复旦大学出版社

George Basalla,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T—09  502

2002115读毕。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 Series 中之一册。这本书的作者应是此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技术与科学不同,让人感觉到随时间的阶越型的发展,其原因由作者归结为:“关键性的先有的同类事物缺失或不为人知;发明家作为英雄的形象出现;技术和社会经济变化的混乱。”领域以外而无法深究的人们便会有断续的感觉。正如对一连续函数的截断,只能见到高于某一阈值才能进入公众的视野。

 

作者在文中列举的实例让人重新去审视技术。书中也有谈论不少有趣问题的,如技术与科学的分离与综合、创新的话题等。按照原文的题目以及书中的多次提及,书名的翻译应为“技术进化简史”。作者经常将技术发展与生物进化进行比较,因此便有技术的创新与选择的问题。从文中的论述技术创新本身也是基于一种对传统的变异,并且往往自身会带有变革的阻力,而至于选择的力量也有优胜、劣汰两方面的影响。而技术发展本身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作者将其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联系而讨论,也较为新颖。最后也提出对技术进化的评估也应与社会因素相联系。

 

在文中众多的新观点的论述中,作者也强调了此方面其他学者的工作,有褒有贬的评论,总不纳为一己所有,应也是专业人士的起码的素质。反之,虽于门外人士有所显耀的功用,但其它的人们便亦能一眼所见,由是也可见到观念本身的一种延续与进化。

 

发表评论

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

l         《中国藏书史话》

焦树安                    商务印书馆

20011015购于西安万邦书城。

20021026读毕。

 

刚刚从图书馆中回到办公室。书以聚集的形式存在,利于保存和利用,图书馆的藏书便是这样的作用。作为信息载体的书籍,保存也成为其存在的一种必需。但同样灾祸也会降临到聚集的书,这本书中的记录也有不少,每次读来总是隐隐作痛,最后也最详细的记录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破坏。但据我所知,文化大革命时期似乎也是场浩劫。大规模的战争、文化事件等以外,读书人也会逐渐破坏,有时甚至较前者为甚。图书馆中的书籍便可以看出,因此个人藏书家们想尽方法要保护“自己”的书籍,有的也走到了极端。有时书藏也成为一种夸耀,而不再是为人所用。藏书而为人所用是件十分矛盾的事情,所以会产生种种规则,规则也不可能时常有效,于是便有真正的“藏书”。近代的几大藏书家死后多将所藏书籍赠给公共图书馆,或者为了以后更好的利用,或者了解到前人身后书的遭际,或者仍然将“藏”的想法寄托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想来书籍的产生便是为了传递知识,藏书的形式则是将这种功用达到更为便捷的地位。因此无论种种讽刺的存在,藏书仍然是件可爱的事业。

另外,便是对于书籍的编目分类,比较而言现代的internet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检索,对于浩如烟海的书籍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仍然存在问题,虽可通过网络互联,却存在多种分类方式,而在实际上种类仍然有限,统一的编目仍然可能,并完全可以通过算法进行翻译,类似于编目上的“世界语”;另一问题便是关键词的选择,有时会遗漏而造成寻找的困难,新的出版物应已有一套变化中的规范,而对于旧物的梳理也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程。

 

发表评论

卢米涅《黑洞》

l         《黑洞》

[]约翰皮尔.卢米涅(Jean—Pierre Luminet

                                  卢炬甫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16购于西安交大北门外文书店。

20021024读毕。

 

比较详细地谈论黑洞的话题,作者应是从事相关工作的科学家,许多问题虽讲述得简单明了,但却不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水平上。谈来便十分清楚这一点。主题是个迷人的话题,许多的物理学家也还在深入地探索。新的观念和想法也能够在这本书中有所窥见。

关于黑洞的想法,在阅读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先人对于未知自然现象制造出上帝,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则对于未知的天文现象制造出黑洞,用一套所谓科学理论去解释它。竟然在书见到提及毛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k)的话“黑洞一词仍然常常只是掩盖我们无知的一件豪华伪装”,真是一种巧合。

在阅读过程中也遇到过良种哲学与物理学之间的悖论。所谓黑洞,有其定义,但在霍金的小型黑洞模型中,黑洞也能由于量子的隧道效应对外界发射射线。便是对定义的修改,或言之背叛。同样在谈论黑洞宇宙问题时,便认为我们便是在一个黑洞之中(宇宙),而之外又存在另一个宇宙,由哲学的定义宇宙便是所有,而所有以外是什么呢?应该是其定义的不同,其实仍然应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广延)。

作为现代新兴的黑洞学科,利用了众多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但黑洞存在的本身早已由拉普拉斯于1796年利用经典力学的方法预言,由是也可看出科学的连续性,同时其发展也与技术本身十分相关。

新的问题,利用众多的新概念、新想法建立了许多模型等待实践的检验,这本身便是充满活力、充满乐趣的世界。

发表评论

《灵魂的出口》

l         《灵魂的出口》

        布赫兹绘图  米兰.昆德拉等著

                               张莉莉                作家出版社

2002225购于苏州蓝色书店。

20021021读毕。

 

起先是不忍心阅读,一旦拿起之后又很难再放下。这本书其实是布赫兹关于人与书的绘画,让作家们配以文字,便成了这本书。在书店里遇到它的时候,翻开看了几张画,便为之吸引。书的封面上似乎在强调米兰.昆德拉的参与,但实际的魅力应是那些“美丽”的图画,而不是配以文字的作家,也不是文字。刚才所说的“美丽”应是一种静谧的内心的声音,关于书与阅读的描写。

印象深刻的是那几张专注的阅读者漂浮于空中的画,这不可能是真实的,而是阅读者心中的感受,离开了物欲的世界,在书的世界中翱翔,虽然那只是瞬间,最终仍将回落,但这画便是永恒的见证......

作家们所配的文字,虽有极为优美的,但有些却是在讲自己的故事,而偏离了画的主题,或许是种发挥,但有时过了便成了反例。

每次的“阅读”都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缓慢地,安详地,但充满激情。很难再从书中的文字中了解关于布赫兹的情况,“一个插画家”而已,但从作品中应该更能够体现作者。读图时代,纷乱以外也应该有快乐(愉悦)的。

相比而言,出版者反倒更看重文字,强调写作者(将写作者列于画家之前,且更醒目),又说是“四十七位当代知名作家的读家告白”,不免有些商业炒作的味道,或许有价值的东西也需要这些东西方能引起纷杂世界中人们的一瞥。幸而......

发表评论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

l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

 李致忠                          商务印书馆

20011015购于西安万邦书城。

20021015读毕。

商务“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同购的另一册为《中国藏书史话》(焦树安)。本书中分类以书籍的产生、发展、创作、制作、装帧、保护来叙述有关中国古籍的知识。书籍的定义包括物质性(载体)和精神性(信息),因此本书中关于书籍内容也作以简要的介绍,更主要的是其载体的讲述。书的知识性较强,如书籍的装帧形式便是一种新的接触。其大致可分为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径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10种形式之间也可看出联系以及书籍发展的过程,书中有较详细的介绍并附有插图较为形象。许多也是未曾闻及的东西,虽然也是比较关心的,其原因应在于没有能够接触到资料的缘故,例如对书籍发展的过度性产物,相关的书中并不一定有所提及,故资料本身便有重要的价值。

书是置于枕边阅读的,断断续续,却总能够引起兴趣。常常读到一节结束却并不想入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