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2003)

戴森《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l         《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F.J.戴森    邱显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8

 

Freeman J. Dyson,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1997)

2002108购于西安古旧书店。

2003424读毕。

 

“科学人文”丛书中之一册。与前一阶段读的《别闹了,费曼先生》同属于科学家的自传性质的文字。这两位物理学家同属于一个时代,在各自的书中还能见到不少相互描写的文字。这两本书,传记的特点比较少,回忆、自己观点的抒发为多,也许这便是与为他人做传记的区别了。读这样的书,似乎作者便是针对你在谈论一些自己的往事。

 

这本书最初读到中间写作者幼时学数学的情形,便为之吸引。这样的回忆倒不是在标榜自己的能力,而是在说科学本身的乐趣,似乎是与许多作家描写幼年读书经历的文字一般。作者经历了二战,作为后方为“兰开斯特”轰炸机做改进的技术人员,应该是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待这场战争的。而在这一阶段的工作由于要与英国的上层提出改进建议,也提到了政府的“选择性听取”的问题,做技术的研究往往也不可能是纯粹的。而后由英国到了美国,进入了美国的物理学界,也提到科学家之间的不同研究风格,而这种不同的冲击与融合应该就是科学不断拓展的动力源泉。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则在以一个物理学家的身份去看待以后许多的人类技术进步的问题,如太空的探索、地球的绿色问题、DNA与克隆等。这种关怀应该说与作者的爱好音乐与文学不无关系。

 

作为在宿舍床头阅读的一册文字,断续的过程也在所难免,后一部分也仅是粗略地读完而已。现在到书店中,又在不自觉地寻找类似的传记或者自传,或者说是种期待。中国的传记是否不提倡为自己写传,或者写的时候又顾虑太多?

Comments (3)

曼古埃尔《阅读史》

l         《阅读史》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吴昌杰 商务印书馆 (2002)

Alberto Manguel, The History of Reading (1997)

 

200287购于苏州蓝色书店。

2003416读毕。

 

阅读作为一种私人化的活动,如以此来叙述其历史,往往借助于阅读者的自言或者他人的记述,材料之外,对于阅读历史的延续性的考察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作者的处理则以阅读活动的各个方面作为叙述的框架,而其所包括的范围也足够宽泛了,有文字、图象等多种对象的阅读;有以朗诵、默读、抄写为形式的阅读;有书籍的相关话题,如外形、分类、内容等,甚至还有关于眼的专门的章节。作者写入书中的内容,并不仅仅以理性的、历史的安排来书写,而也是作为一个阅读者,并且最想读的便是关于“阅读史”的书(第二十二章,补页)。书的开篇(第一章,最后一页)便是作者私人阅读历史的写照。

 

书中记录了许多的阅读者的故事,往往是阅读此书时留有最深印象的部分。当以朗诵为主要阅读形式的时期,作者叙述的圣奥古斯丁的默读形象,便闪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博尔赫斯再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图书馆馆长时已经失明(而作者曾成为一名为之朗诵的助手)…….

 

全书分成“阅读活动”、“读者的力量”两个主要部分,作者在最后所记录的关于此书的设想时也提到,这是无法完成的一本书,对于书的阅读不可能有完全的记录,或者它本身的终结。读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历史,并且回味那样的一段历史也是充满愉悦的,而以人类作为视角的会议也别有一番滋味。阅读这本书便是再走一个这样的过程。书经常提及字数意义上的阅读,所占历史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不是为我所熟悉的历史,却是西方历史中的常识,也作为一读而已。

 

书以18张各种人物阅读情形的图片开始,注视这样的图片,其实你已经开始了你的旅程,而这些人们将永远成为你的朋友。

书的正文以一张照片结束,那是一张熟悉的照片——1940年二战时期的伦敦,一个图书馆,读者们没有去留意炸毁的房间,只是专注于那些书籍。

发表评论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l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斯蒂芬.茨威格  舒昌善等译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2003216购于西安瑞得书店。

2003330读毕。

 

……这样,我也就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都不过是作为一个陌路人,或者至多是作为一个宾客;即便在我心中选择作为自己故乡的欧洲,自从它在同室操戈的战争中第二次自取灭亡地把自己撕裂得支离破碎以后,也已经在我心中消失……

 

    茨威格在十九世纪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一九四二年,他六十岁的时候在巴西自尽。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零年,于一九四四年出版。他所经历的历史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飞速拓展,和平安宁的欧洲以及二次世界大战。正如前述引文中所表明的态度,那样的一种对过去欧洲的回忆是一种旁观。对于自己的经历也以一种宏观的视点来书写,那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人的回忆,或许是整整一代人的。

 

    所谓回忆,是已不能复现的场景,它唯一的存在便是在人的心灵中。当茨威格回到维也纳,回到他青年时代的住所,而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也并没有那时的感受,青年时代的复现也仅在那一瞬间。那“昨日的世界”呢?读完这本书,在我头脑中呈现的是那种前世界大战时期的和平、安宁、理性,而茨威格的回忆更是多方面的,还包括对那些理应抛弃的陈旧观念批判,或许是追求人性的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心灵的伤害远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为毕竟以前尚未如此真切地去感受的战争。世界大战的阴影因此在书中显得如此沉重,似乎乐观与理性由是而消失;留下的回忆也无法与前半部相比,应该称为不堪回忆。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也给读者展现犹太人的景象,但对于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所着笔墨却不是很多。想其原因应该是在一战中作者曾“亲历”战争,眼见的那种残酷是对于战争本身的厌恶,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了。这也与茨威格一贯的世界主义相符的。茨威格并不关心政治,却被迫地去经历由政治上带来的战争。那种回忆,笔下来着更多的感情,多以亲历为书写的主体。

 

    书中也可以见到那个时代中的作家文人的所为,例如在战争中的对和平的争取。也能见到茨威格生活的欧洲的面貌以及他成为作家,以及作为作家的经历。安宁与战争的对比,也是书中醒人的地方,读来呈现的是一种由历史书上无法体会的感受,毕竟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发表评论

《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

l         《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

R.费曼   吴程远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Richard Feynman, Surely You Are Joking,Mr.Feynman.(1992)

 

200328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3310读毕。

    书中的费曼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对话的记录。这样更能直接地去了解费曼。作为科学家的费曼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得了承认,而在这本书中所展现的才是真实的费曼。他自己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光环,毕竟不是他的生活方式。

 

好奇,成为他保持了一生的品质。不必再去追求这好奇心背后的用处,幼年便“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修理收音机等电器;从事物理,应也是这种心态所至,“享受物理”;最终的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因为想弄清楚旋转的餐盘……他经常去从事新奇的事情,如催眠、桑巴鼓、绘画、神秘主义,而往往热衷于是。好奇心,是一种寻找原因的行为,无论是已知或是未知,他更多的是要求用例子来说服他,或者自己去探索,而不是陈规。他的恶作剧也成为他的一种特征,书中展现了费曼先生的让人忍俊不禁的所为,整个阅读充满着快乐。常常是将书放下,笑上很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科学家的费曼,一个作为天才的费曼,一个作为常人的费曼。

 

玩笑以外呢?那些笑闹中严肃同样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震惊。如他对巴西物理教育的批评,每句都能刺及中国现有教育体系的弊端,也是费曼以他的追求“好奇”(实践)的观点,去审视教条所得的结论。读的时候,拍案叫绝的以外便是扪心自问了……后文也讨论了不少真假科学的话题,费曼先生在他的“好奇”以外还有他的科学家的认真,因而见到现实中的虚假也难免要多说几句,而这些话往往又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东西。幸而最多多听几句“别闹了,费曼先生!”

 

费曼自己说出小时侯人家认为他是天才的原因;喜欢多思考,而当别人问及他已想过的问题,当然能够得到很快的回答。这样的不断地寻找原因的过程,或许便是天才的特征。费曼的生活多姿多彩,物理学家以外,他尝试了多种的生活方式。成功或许并不是他最想得到的,更重要的是那种自由。

发表评论

路遥《平凡的世界》

l         《平凡的世界》

路遥                                E-Book

 

200339读毕。

最早是读的由苏州古旧书店中买回的书,仅读完第一不就已经到了西安,于是开始阅读电子书了。书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孙少平的形象。而我最初的期望便是读一个人物的故事,但作者的想法当然是构建众多的人物,呈现1975年以后十年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书开始以后便有众多的人物形象的出现,呈现的是一幅现实主义的图景,农村、城镇也随之显现。纵观全书作者更多地以农村人的生活以及视野为主,探其原因有二:作者的经历;现实。

 

作者的经历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也成为一个人为选择的依据。这本书中可以很明显地见到作者自己的道德观念、个人的愿望,将小说情节进行引导。例如作者所写的众多的婚姻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是,多是些破缺的。虽然现实中并没有完美,却也没有完全相似的破缺。作者在书后的写作随笔中提及,写作时主宰书中人物的命运,也为书中人物所主宰,应是一种创作时的态度,当然这种主宰的态度也能较鲜明地从书中读出。

 

另一点便是小说本身的写作,作者应该是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讲故事的技巧。一种是悬念,让人有想读的欲望;而另一种是描写的手段。前一种需要精心的安排,而后一种需要跟多的精力。路遥写完这样的一部小说以后,便进入了一个阶段的“空白”时期,也是精力过度消耗的结果。可是小说中显示的是一种技巧上的愚钝,而不是所期望的那种灵气……

 

可是,我忘却的是时代的差异,那时有什么样的文学呢?最初是一种“高大全”的充斥,而后是多数文人们的伤感文学,缺少的正是这种宏伟的叙述。这种缺失又是什么原因?长期政治行为的影响,敏感的话题也很难在作家的笔下呈现。技巧以外,应该还有勇气。

 

由现在的我来写这样的类似的小说,我或许会把孙少平的结局写成一个作家,他由农村来到城市,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并仍将经历更多,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也是最好的一种观察的方式。其实这样的孙少平很像路遥。这样的差异,应该也是时代的。

好的作品,应该是地域的,也是时代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