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9 月, 2005

《梳理人、事、物的纠纷》

《梳理人、事、物的纠纷》——问题分析方法

肖纪美    清华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N49 548  C . 1P 23 )

20011116读毕。

 

从借回来的许多书但堆放在案头,忘却了当初借时的热情拖到一定的时候便照原样还回去。这次捧起一册来闲读却发现书中自有的魅力。

 

书是院士科普书系中的一册,如副题作者书写的是“问题分析方法。”作者是研究材料科学的院士,他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方法开始,触及了许多学科和问题分析的普通方法。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对一门学科的深入把握之上的。作者一直强调的是What why how,即在概念清晰的基础上(what),进行本原(why)和应用(how)分析。这本书可读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文中有大量重复,似乎是各章的一种拼凑,印书时也出现了不少错误。

 

有几点在读后较深的印象。如强调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从这一点看出作者对素质培养的叙述是由自身理解出发的,而不再去细节性谈论文科学生的问题了。另一点是对交叉与类比强调,这应也是由作者切身体会出发的论述。

 

p.s.上次听说沈向洋(Harry Shun)博士的报告,以为听到不少新的东西,结果又在这本书上寻及不少类似甚至相同的叙述,而其中不少也是更前人的结论。这也从另一角度理解“创新”了。

(如爱因斯坦对提问题解问题以及“新”的看法,又如交叉与类比,又如书未所写“研究的三种境界”等等)

Comments (3)

van Loon: Tolerance

Tolerance

Hedrick William van Lo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39购于西安空中书店。

20011114读毕。

因为读了The Story of Mankind而想读的书,但与前书叙述方式及论及主题上有很大的区别。阅读过程很长,往往没有太大的读的热情,但又发现读上一两页之后也挺吸引人的。

 

这本书的中译本《宽容》(郁达夫译?)以前曾经读过,现在已没有多少印象了。想来原因在于其主题是在谈论宗教上的宽容,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异见者的态度。当然这是语境不同所致,在Van Loon的环境中宗教上的宽容应占有历史上很大的比重,而在我们的语境中则是对于“特立独行”者的态度问题。但两者往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甚至是惊人的。

 

原文阅读时较一本书有不少困难,后来采用跳读的方式也终于啃完了这一册书。

发表评论

《发挥你的潜能》

《发挥你的潜能》

[苏]彼得利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911购于西安文艺南路旧书摊。( 中区旧书摊 )

2001118读毕。

 

前几日又去了一次原来文艺路搬至旅馆村的旧书市。当然是见到它的逐渐衰败。入口处已经被小吃摊所占据,所剩下的只有几个摊位卖些杂乱的书籍。光顾的人群也有所改变,第一年来西安时常见的几个逛书摊的人也渐渐消失了,这次见到的“顾客”大都以猎奇为目的。难道这也是现代化的一种过程(!)

 

这本书是对发挥人潜力各方面理论的结合。所涵盖范围很广,而每个方面也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作为一种参考倒还合适,但如需照其而应用由并不恰当。叙述时用了许多身边的实例(苏联彼时彼地),应是当时的一种指导性的书籍。

 

读这本书的时间大多是在床上,在入睡之前的一种片断性阅读。现也开始对各种书籍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而这一种则可称为“床头书”了。

关于成功方面的书倒是见到不少,大都是提供一种参照(方向),努力当然仍需要自己去真正地做的。

 

前几日,微软中国(亚洲)研究院的沈向洋(Hang Shum)做过一个How to do research的讲演,倒是侹有收获的。现录几个要点如下,而不做什么评论了。(可作为此书的补充)

研究有四个特点,乐趣、方法。技巧、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乐趣(The fun).

Research在英语中有三层含义:1)Arch 研究方向)  2)Search(具体课题)  3)Re---search  (解决方法)

The gift of research---What’s New 提问题,(新的问题)

研究生生活的循环---Reading---Thin Ring---Talking---Hearing---Writing---

研究的几个方法: 1)The Matrix approach (找到领域中的新东西) 2) Depth—first  3) Breadth—first (首先是通过Depth—first ,同样思想的不同应用) 4) Representations (对问题的一种新的表述 It’s all about trade offs!) 5) Cross—disciplinary交流与学科的交叉

研究风格:1) Theory type  2) Problem –Oriental   

注意问题 1) Documenting (do it often)   2) Talk –Communication

发表评论

德国的儿童

周六上午,照常去超市买些东西。见到母女两个,小女孩4,5岁的样子,买完东西,小女孩把超市的推车还到指定的地方,推车都比她高不少,而她的母亲则在一边看着。回去的时候,小女孩自己骑车,在母亲前面。她的小自行车后,有一个筐子(就是成人车筐的袖珍版),放着今天给她自己买的东西(一盒饼干),而母亲的车子后面是其他的物品。
 
类似的情景到德国以后看见过许多次:
其一:周末比较常见的景象是,一家人出去骑车,家中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自行车,和成人的差别不大,就是尺寸小些而已。父母让孩子独立骑车,只是在一旁更注意一些路况,在另外一种层面上保持“安全”。由此也可以想象德国人从小骑车的习惯,并不仅仅是为了交通。
 
其二:带孩子的德国人,父母或者祖父母,经常会让孩子去做些事情,例如让孩子去公交车上打票的地方,打车票;或者下车的时候让他们按停站的装置。而这些装置对于儿童来说往往过高,实在够不着,才由成人出马。想来也是为了从小养成一种公共意识。
 
其三:跳蚤市场上,也会有些稍大的孩子的摊位,卖些自己以前的玩具。经济意识以外,似乎还有物尽其用的效果。
 

其四:以前在国内看些西方的绘画,儿童的画像往往就是袖珍版的成人,后来可能有些对于儿童看法的变化,对于儿童的认识也有所变化。不过前阶段,还见到母女两个穿着完全类似的装束逛街,蓝衫花裙,小女孩也就5,6岁的模样。
 

也正因为这样的不同,似乎也是德国和中国对待儿童看法和态度的不同,一些教育方式上也会因此有些差异。这样的差异和许多层面上的差别有关。例如社会安定的因素,在这边经常可以看见儿童们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玩耍,眼中露出一种只属于儿童的纯真。在国内的时候,父母往往会给小孩进行安全教育,其形式往往是讲述“坏人”的存在,一种负面的教育。但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