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0 月, 2005

期待周六多蒙和门兴的比赛

明天,计划坐车到多特蒙德,因为有以后的4天假期(下周二的复活节)。周六下午多特蒙德主场对阵门兴格拉德巴赫,一个是德国70年代的老牌劲旅(虽然门兴有降乙级的经历),一个是前十年的劲旅。下午查了一下BVB的网站,这个赛季的数据统计,只要是多蒙主场比赛,观众人数就在65000-75000不等。这次两支都位于鲁尔区的德比,观众估计不会少于70000人,也不知道德国哪里来的这么多人,平常路上人都不多。这次的票就买在了球门后面的那个区域,至少离球员更近。上次看球的经验,太多体验了主场气氛,忘记了看比赛了......
 
ps:多蒙的网站 www.bvb.de 上竟然有英文德文和中文三个版本,可想央视转播了10年的德甲也是有不小的效果的。

Comments (7)

和德国小鬼“撞车”

下午回家,下坡转弯的时候,迎面骑过来一个10岁左右的德国小鬼,避让不及,两人都下了地。我当时光顾看小孩怎么样,却只听见他连声说“entschuldigen”(德语的对不起),自己却还没有起来。我帮他弄好车头,小鬼立刻骑车走了,说了声“tschuess”。之后想来,也难怪很难看见德国街头吵架打架什么的,出了问题自己先让一步,小孩尚且如此。都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文化层面的东西确实很难改变。以前看陈丹青写回国,说直到看见上海街头因为磕磕碰碰而开始吵架出手,才终于有回国的感觉。

Comments (5)

终于在大学注册

刚到德国轮不上一个学期,只是在研究中心开始工作,暂时做没有学校的PhD Student。德国的学校大都10月开始一个新的学期。
 
于是,上午在所里请假直接到了大学,机械系里的秘书已经把材料什么的弄好了,昨天还有些担心会有什么文件没有的。就是一个保险的证明,直接打电话到保险公司,Fax一份就好了。填表交钱(100大洋),就拿到了学校的一份临时的学生证明,薄薄的一张像是假的。时间费了不少,办事却还算顺利。
 
Karlsruhe大学名字后面一直挂了一个TH,以前是技术学院(?),现在成了大学还念念不忘提醒我们是工科的。对比国内,很小的学校都想成为综合大学,换成“大学”的名字。看见以前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并校以后应该是苏州科技学院,但在学校的大门上就偏要挂个“苏州科技大学”,后面跟个(筹)字。暂且称为“大学”情节。也许,是另一个层面上反应了中国现在在向前看,而在德国的学校则喜欢回顾过去。在德国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亚琛工大(RWTH),现在还是个TH,却一直是德国工科的一流学校之一。

Comments (4)

ORNL实验室来访

今天在中心开了一天的会,由于美国ORNL,橡树岭实验室三位科学家来访。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实验室是关于金属塑性的ORNL模型。这次来的三个50到60岁不等,刚进来打招呼的时候,看我非常奇怪,想来原因有二:这次是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谈判,忽然冒出个中国人;另外就是昨天剪了板刷头,看起来年轻一些,呵呵。会议参加的科学家不到10个人,除我以外都是下面子项目的负责人。
 
后来逐渐发现,ORNL的几个是来取经的,关于ITER项目TBM问题美国方面还没有怎么开始做,虽然一直是ITER的主要合作方之一。而TBM问题的首席科学家就是中心的一个意大利籍的科学家LVB。讨论中才发现,这三个是充分准备了过来的,了解项目中的很多的细节问题。上午是FZK的研究介绍,中间有一个我最近做的模型和几个结果。下午就是关于EU和US之间合作的讨论。
 
德国方面关于技术的实现,还是很有优势的,例如对于Blanket的设计、试验和远程操作,材料的制备;而美国方面则比较注重一些机理分析。到最后几个问题,谈到了使用的钢材的细节问题,使用EUROFER(欧盟研发)和JA系列(日本、美国研发)争论了很久,最后也是没有结果。美国人一直坚持使用JA系列的材料,和政治上的倾向有些一致。最后估计要看性能和成本了,毕竟是高温下的材料,而且可靠性要求极高。

Comments (1)

《中国书法史演义》

l         《中国书法史演义》

                         殷伟                   云南人民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J292—53  1

20021014读毕。

 

选取若干书法名家分篇书写,插入若干轶事增加阅读的乐趣。一本很轻松的读物,但问题在于只有很少且质量不高的插图,无法同时品味书法原作的滋味。另借的两册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估计是很难去阅读了。

 

书法家们的形成往往需要有几方面的条件,一是学养,对于历代书法精品的领会,对若干作品的熟稔;另一个便是自己的创新。前者需要大量的努力,但在当时也另有前提,便是可以接触到书法作品,而后天的刻苦也是决定性的。而后者的创新,需要体系化的思考与实践。这样的经验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的方面,如成功的原因。

 

另一个便是以人品论书的问题,书家之间或书评家的判断是否应受人品的影响呢?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但也不至于以人品来扼杀作品的美感。此外对于书家作品的偏爱应是一个接受美学的问题,而众多大家也往往是由于帝王们的喜爱而愈为名盛的。作为欣赏者来说,还是直接去接触原作的好,参考一下别人的评估,而不是以其为主导。毕竟书法本身是多元的,如果不是的话又有什么创新的空间呢?

 

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确巧同时在读一本关于书籍发展史的小册子),似乎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是相关的。印刷技术未成熟之前,文字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以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逐渐文字的使用与书法相互联系又独立地发展。印刷技术成熟之后,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比例也渐渐增长。但以后的印刷术的“泛滥”便对书法的艺术形式产生冲击,书法的基础——书写逐渐为印刷所替代,“可怕”的是电子媒介的产生。文字的书写也成为一种可替换的方式,书法又将何去何从。现代的书家们似乎和在寻找一种方式,去表达一种存在。毕竟书写走出人们的视野,书法也只能成为一种欣赏和参与,但回顾历代的优秀作品,怎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