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0 月, 2005

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

《裸者与死者》

[美]诺曼.梅勒  蔡慧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I 712 . 4 461 )

2002319读毕。

The Naked and the Dead

 

很容易便看出这并不仅仅是在写战争,侦察排中汇聚了这么多性格各异的人物,难道不就是将美国社会放置到一个特殊环境(战争)中去书写?每个人对于战争的想法都不相同,但大多数是一种厌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最后都很自私,没有一个“战争英雄”人物的出现,或许这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读来似乎很低调,連个结局也是个微不足道的胜利,可胜利的意义又有谁去体会,或许根本就是没有意义。这与侦察排的艰苦的代价沉重任务相似小说一开始,便有许多人思考战争意义,可是没有一个人得出结论。

Comments (1)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

[英]劳伦斯

陈良廷 . 刘文澜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117购于西安文艺南路旧书摊。

200239读毕。

 

读到最后才发现作者在用小说本身在讨论问题。小说的结构有些不明确,叙述没有起伏。但读来却十分顺畅。按后面的作者的简介,小说原是一种自传的,把作者早年的经历组合改造。

 

小说中的人物,多对现实有种不满,而这种不满也逐渐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如莫雷尔夫人寄托式的母爱,使保罗迷失所求,直到母亲的去世,才使保罗重新回到需要自主选择的原初状态。小说中也有不少关于爱的困境的问题。

很喜欢小说的结尾,其实并没有结局。保罗在失去一切,被迫面对自己的存在之后,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虽然也是种逃避人自身寂寞的选择,最后是耐人寻味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由我来说,若是找到存在的“答案”之后。再去选择新的生活,那才是一种乐观的结局。可是谁又知道保罗是否找到。

发表评论

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极》

确定性的终极: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伊利亚.普利高津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114购于苏州书城。

20022月读毕。

 

作者认为确定性是一种假设,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实,需要用另一种方式去描述,如统计的方法。原先的工具在面临新问题时,束手无策。时间并非对称,不可逆性也是一种需直面的问题。时间这个话题倒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在这里哲学家与物理学家达成了某种默契,多不同的角度体验/证实了时间的问题。

 

利用琐碎的时间去读。

发表评论

周日,Karlsruhe市立图书馆

听说有图书馆中旧书出卖,下午便到市中心附近的图书馆。馆内办张图书证一年的费用15欧,另外还有不少的分馆,例如美国图书馆中有不少英文的书籍。这样的价钱应该也只是图书卡本身的工本费,真正的服务应该也算市民的一种福利。
 
旧书摊就在图书馆的地下二层,我去的时候还余下一半左右,工作人员也开始贴新的价格——不是按本卖,而是他们提供一个布袋子,装满6欧。估计一下一袋子书可以有20本左右,相比这边新书的价格,很是合算。于是跑到非德语书籍部开始找书,找了半个小时,旁边一个老外(实际到了德国,我才是老外)就问我,说怎么你也找英文书。原来他是英国人,J先生,夫人是德国人,于是开始聊天。竟然聊到了中国的西藏问题和信仰问题,我强烈建议他们去看些另外一个方面的中国,或者实际去一次。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新闻,有些猎奇的嫌疑,例如前阶段的Spiegel上关于毛的文章。不过想来,我们看西方有时也是片面的。
 
不过J夫人关于信仰的论点还是不错,她说自己是基督徒,却并不去教堂,因为耶稣本身就反对教会组织(这样的论据以前在一部电影《圣痕》中看过)。另外,宗教本身的排它性,是J夫人不认同的。她认为,任何的宗教最后是导向和平的才是好的宗教。其实,从个人的角度就是宽容。
 
我们在一边聊天,时间过得很快,书都没有来得及怎么选,最后走的时候交换了Email。
 
购书8册,其中有乔治.奥威尔的一本非重要的选集,以及那对夫妇帮我找到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甚喜背书而归。

Comments (2)

关于清华的退学博士

原文报道如下
 
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王垠。3,4年前由于Tex和Voronoi的缘故经常看看他的主页,那是还没有Blog一说。后来也联系过一两次,讨论了些计算几何方面的问题,由于他们实现的算法是2D Voronoi,而在我的问题中更关心三维实际材料微观结构的模拟,最后也是自己写了内核的程序。当然,计算几何模型在最后的结果中,还只是一个分析过程中的工具。
 
这个事件的主角就是他,在读了直播的第四年决定退学,而且由我以前的了解,他也完全有能力去取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次的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关于事件本身的操作(王垠上清华的万言书)和一些人的反应,例如媒体(sohu做成了专题,组里一些师兄的反应)。看来这样的决定,至少还是有一定的轰动效应的。
 
但是,既然是一个个人的选择,似乎并没有这么困难,有现在这样的结果,其实也反映了一些现状。
 
从王垠的“万言书”(《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http://news.sohu.com/20050929/n227095349.shtml)来看,一些东西也反映了话语背后的一面。上清华一直是他幼年开始的梦,虽然这样的梦最后破灭了,但是他却并不愿为之付出努力(重新高考)。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后来,研究生去清华,也逃避了考试选择了直博。无疑王垠是很有天分的人,不过天才除天分以外还需要汗水。可能是应试过于让人失去兴趣,不过研究呢?看看他对于研究的看法:
“从此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做研究。这跟我小时候干的那些事情没有什么两样。你在身边发现一个问题,想知道为什么。然后你就想去获得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你去看书,你去问专家,你上网去搜索。如果没有发现答案,那么好啦,你就可以自己试图去发现为什么,这是最有趣的部分。知道了为什么,就想让这个东西有用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好处。这就是研究。” 
固然这个是研究的乐趣,不过研究的过程的乏味却不是他原先打算接受的。如果这个就是要走的原因,其实是一种逃避。还有就是他对于他导师的描述和结论,也是我很不认同的:
”我在第一年就把功课全部上完了。本来我想多选几门课,比如法语,可是清华的博士要选课需要提交一个“培养计划”给导师签字。导师同意之后才能修改。导师看到我选了法语,就说这个第二外语还是自己学学就行了吧,旁听也行啊,我主要是怕你课太多了考试不通过就麻烦了。
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把法语去掉了,只留下刚够学分的课程。其实我还想选很多的,体育,音乐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跟导师说。后来才知道宿舍对门的硕士生选了钢琴课他们导师都不管。为什么我们就受到如此待遇?“
对于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其实应该做些什么?至少不是为了些学分而选课程,感兴趣的课程就自己去学,我从上面的话中,至少看不出王同学得出的关于导师的结论。我以前一个在国内的师兄可以学一门课,连续学了4年,只是想学得更深,而不是学分。
 
......
 
也许是振翅高飞的雄鹰原来就不属于笼子。那媒体和其他人的反应就有些可以“品味”的地方了。以前看一个节目,说道关于女性”丰乳肥臀“的想象,大都是看不见得不到的后果;而关于”满汉全席“,则是以前饿过头的暴发户做的事情。看看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是”清华梦“的缘故,很多人得不到这样的机会,得到这样机会的也是千辛万苦。忽然有人胆敢放弃了,或者放弃的人也想显现一下,于是有了这样的结果。一个原来应该多么合理的选择,现在感觉是个不小的焦点,其实和”丰乳肥臀“与”满汉全席“有不小的相像之处。
 
来到德国以后,就发现至少在德国博士退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据办公室的德国同事介绍30%的德国博士生最后是拿不到或不拿博士学位的,另外如果要“退学”只需要提前三个月说明一下基本的理由就可以。如果德国的媒体也像中国现在这样的反应的话,每天见到的应该都是这样的报道,多么可怕的事情。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