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2 月, 2005

《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

l         《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

R.费曼   吴程远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Richard Feynman, Surely You Are Joking,Mr.Feynman.(1992)

 

200328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3310读毕。

    书中的费曼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对话的记录。这样更能直接地去了解费曼。作为科学家的费曼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得了承认,而在这本书中所展现的才是真实的费曼。他自己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光环,毕竟不是他的生活方式。

 

好奇,成为他保持了一生的品质。不必再去追求这好奇心背后的用处,幼年便“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修理收音机等电器;从事物理,应也是这种心态所至,“享受物理”;最终的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因为想弄清楚旋转的餐盘……他经常去从事新奇的事情,如催眠、桑巴鼓、绘画、神秘主义,而往往热衷于是。好奇心,是一种寻找原因的行为,无论是已知或是未知,他更多的是要求用例子来说服他,或者自己去探索,而不是陈规。他的恶作剧也成为他的一种特征,书中展现了费曼先生的让人忍俊不禁的所为,整个阅读充满着快乐。常常是将书放下,笑上很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科学家的费曼,一个作为天才的费曼,一个作为常人的费曼。

 

玩笑以外呢?那些笑闹中严肃同样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震惊。如他对巴西物理教育的批评,每句都能刺及中国现有教育体系的弊端,也是费曼以他的追求“好奇”(实践)的观点,去审视教条所得的结论。读的时候,拍案叫绝的以外便是扪心自问了……后文也讨论了不少真假科学的话题,费曼先生在他的“好奇”以外还有他的科学家的认真,因而见到现实中的虚假也难免要多说几句,而这些话往往又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东西。幸而最多多听几句“别闹了,费曼先生!”

 

费曼自己说出小时侯人家认为他是天才的原因;喜欢多思考,而当别人问及他已想过的问题,当然能够得到很快的回答。这样的不断地寻找原因的过程,或许便是天才的特征。费曼的生活多姿多彩,物理学家以外,他尝试了多种的生活方式。成功或许并不是他最想得到的,更重要的是那种自由。

发表评论

路遥《平凡的世界》

l         《平凡的世界》

路遥                                E-Book

 

200339读毕。

最早是读的由苏州古旧书店中买回的书,仅读完第一不就已经到了西安,于是开始阅读电子书了。书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孙少平的形象。而我最初的期望便是读一个人物的故事,但作者的想法当然是构建众多的人物,呈现1975年以后十年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书开始以后便有众多的人物形象的出现,呈现的是一幅现实主义的图景,农村、城镇也随之显现。纵观全书作者更多地以农村人的生活以及视野为主,探其原因有二:作者的经历;现实。

 

作者的经历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也成为一个人为选择的依据。这本书中可以很明显地见到作者自己的道德观念、个人的愿望,将小说情节进行引导。例如作者所写的众多的婚姻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是,多是些破缺的。虽然现实中并没有完美,却也没有完全相似的破缺。作者在书后的写作随笔中提及,写作时主宰书中人物的命运,也为书中人物所主宰,应是一种创作时的态度,当然这种主宰的态度也能较鲜明地从书中读出。

 

另一点便是小说本身的写作,作者应该是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讲故事的技巧。一种是悬念,让人有想读的欲望;而另一种是描写的手段。前一种需要精心的安排,而后一种需要跟多的精力。路遥写完这样的一部小说以后,便进入了一个阶段的“空白”时期,也是精力过度消耗的结果。可是小说中显示的是一种技巧上的愚钝,而不是所期望的那种灵气……

 

可是,我忘却的是时代的差异,那时有什么样的文学呢?最初是一种“高大全”的充斥,而后是多数文人们的伤感文学,缺少的正是这种宏伟的叙述。这种缺失又是什么原因?长期政治行为的影响,敏感的话题也很难在作家的笔下呈现。技巧以外,应该还有勇气。

 

由现在的我来写这样的类似的小说,我或许会把孙少平的结局写成一个作家,他由农村来到城市,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并仍将经历更多,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也是最好的一种观察的方式。其实这样的孙少平很像路遥。这样的差异,应该也是时代的。

好的作品,应该是地域的,也是时代的。

发表评论

教堂音乐会

已经到了圣诞节前几周,德国的节日气氛已经开始,进入Advent,其实就类似是圣诞节的倒计时。
 
下午,房东(神父)同志特地通知我说,旁边的教堂傍晚有个音乐会。于是到5点前几分钟就一起去了教堂,我们经常出入“内部人员”的专用通道,正好见到整个乐队在准备。进到教堂的大厅,坐满了德国人,场面算是“火爆”。
 
以前从外面看这个教堂,感觉上更像是一个工厂,后来神父带我进去看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今天台上站了乐队,才发现原来是个“音乐厅”。合唱团的成员穿得很随便,只有两个女主唱穿得非常鲜艳。开始有个简单的介绍,说整个乐队有29年的历史,似乎还有不少的CD。对于我,反正不熟悉,听就是了。
 
歌曲大都和宗教有关,其实不少的旋律是耳熟能详的,例如电影中不少的配乐,想来也是一种音乐的传承,很难想象学西方音乐的不知道宗教歌曲的。先前神父给我的介绍说,今天的曲目一些是美国黑人奴隶唱的,不过另外也有不少很熟悉的,一半以上是英语的歌曲。关于宗教歌曲,第一印象是管风琴加唱诗班,但今天的感觉更像是《修女也疯狂》里的,十分轻松。配合不少的现代乐器,例如钢琴,EBass等等。节奏也非常轻快,歌词一般一句两句翻来覆去变调唱,合唱团随节奏舞动。
 
后来的一个女主唱,一袭紫衣,一开口,就展现了漂亮的嗓音,因为最近一直在听“天碟落地-世界优秀女声精选”的CD,发现把这个嗓音放进去,一点也不逊色。她唱的时候,话筒还出现了些小问题,她发现以后继续自己的歌唱,直到好的换了回来。歌曲完毕,全场长时间的鼓掌,到她再出来致意一次。
 
合唱的指挥还经常和听众互动,毕竟很多歌曲是很常听的。在座的德国人,一般都是小镇上的中年老年的家庭,年轻的家庭则带着孩子。最后几首关于祝福的,大家握手唱,应该是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了吧。
 
压轴的歌曲有一首“Amazing Grace”,歌词如下: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s,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这首以前在多蒙看足球比赛前,是全场一起唱的一首(还有多蒙的队歌和一首英语歌,怀疑是明年的世界杯主题曲)。足球比赛时都唱的宗教歌曲,可能性有二:比赛本身有宗教性;或者歌曲的重要性相当于《义勇军进行曲》。我想两者兼而有之。
 
结束的时候已经过了7点,也算时体验了一下德国人的日常生活。

发表评论

科学家造公式,工程师搭积木

这是昨天开会时候蹦到头脑中的一个想法。
 
那个会中,有几个年轻的工程师,演示了关于Plasma腔中远程维护的CAD动画,展示了各种可能的方案。立刻让我想到了小时候搭积木,后来的智力游戏什么的。其实就是怎么把一个瓶子中的东西取出来,然后更换,当然具体的实现就需要太多的研究了。由最新的CAD技术虚拟现实,不过至少好看和有趣。
 
而作为科学家,总在一堆硬骨头中找一个相对不硬的,开始“啃”。问题是,一般相对不硬的骨头都被前面的人啃去了;甚至连骨头都不剩,那就找个别的,例如铁棒,无论如何也要啃。不过也经常可以看见对于啃骨头十分热爱的,讲起自己的问题兴高采烈。毕竟有不少是“天生”的科学家。
 
科学家造公式,工程师搭积木
 
其实,也就是工程和科学对于问题的性质和方式不一样了。前面的那个远程维护的问题到最后设计和实现,还是有不少的硬骨头的,问题是谁先找到相对不硬的。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