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 月, 2007

VisIt,研究数据的可视化软件

在网上寻找科研资料时找到的一个软件,OpenSourse,遵循BSD。名字叫VisIt,应该是Visualization It 的简称,由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开发。功能强大,Unix、Windows、MacOS平台,主要的是有Python、C++、Fortran的接口,其他还有可以并行计算和远程计算。

前阶段想的一个问题就是,程序写出来的数据,难道还要重新写一个GUI来实现可视化的目的?有了这个软件,写个接口程序就OK。下面的工作就是专心写算法了,最后的可视化也就是看看文档写接口程序。从一个想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开始寻找,竟然发现了Random Close Packing(RCP)算法问题 ([1]~[3]),以及Jamming in Packing System问题(Yale的O'Hern小组,文章都是再Science和Nature上的)。其实问题就是,怎么在有限空间内随机装入尽可能多的刚性/弹性小球,这个问题估计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吧。通过随机算法和实验证明,最高的相对密度可以达到0.64,而采用面心立方排布的单一尺寸小球却可以到达0.74的相对密度,还有就是通过分形计算可以得到更致密的组织。随机算法RCP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考虑周期性边界条件,毕竟排完以后还要进行真正的DEM模拟。基本的算法就是,先投入小球,然后收缩边界(或者增大小球直径),调整单元胞内小球坐标以消除孔隙和交界,直至无法缩小单元胞尺寸。看到这个问题,第一个直觉就是采用类似分子动力学(MD)里的势函数,后来再查文献,这个idea人家早有了。发现这些问题,挺有意思的,和以前写的3D Voronoi程序有些接近,都属于计算几何学,写写程序实现以后,可以作为材料细观结构模拟的基础。一直在考虑计算机对于固体力学研究方向的影响,像多尺度模拟一直是挺有意思的话题。

再进一步的寻找又找到这个软件VisIt,努力学习中......拥有这样的功能却依然免费,确实不是太容易做的事情。不过,有个问题就是这个软件的名字VisIt,很难用Google搜到,要试“LLNL VisIt”就可以了。其实这一系列的想法,都是通过超链接完成的,也是互联网帮助研究的一个方面。不过面对涌来的众多信息,最容易的就是迷失原来的方向。

VisIt Visualization Tool:
http://www.llnl.gov/visit/

Reference:
[1] Jordrey and Tory (1985) Physical Review A 32(4): 2347
[2] Torquato et al. (2000)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4(10): 2064
[3] Zinchenko (1994)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14: 298

Comments (1)

一天碰到两个懂“中文”的欧洲人

上午去另外一个研究所讨论合作的事情,遇到一个意大利人。要了我名片以后一定要我写下中文的名字,这个倒挺怪异的。结果他看了我的名字以后,做了一个噗哧翅膀的动作,问我最后一个字是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搞得我更诧异了,他解释说以前学过日语。

中午吃饭,和新来得法国同事聊天。竟然一开口就跟我说:“我的中文讲得不好~~”这个小伙在法国的时候学过两年中文,会写300来汉字。我就和他说,很多欧洲人不理解中国文盲不会写字,其实一学中文就知道了,读写差异还是挺大的。法国小伙其实算是“中国通”了,计划近几年去中国,找个上海的公司一呆。聊了一路,竟然非常投机。

到德国以后,遇到会说几句中文的人不少,大都局限在“谢谢”“你好”之类,“识字”的就没有几个了。今天一下碰到两个,实在奇怪。在国内遇到个老外讲中文就挺稀奇,问题是跑到欧洲,遇到这样的情况也算是小概率事件啦。不过仔细算来,以前也算遇到的几个中文讲得好的。一次在火车站遇到一个帮助中国游客的,说是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住的小镇上也遇到过有几个会说的,可惜是来传教的,郁闷~~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

Comments (2)

两篇文章...

Comments (4)

黑眼圈 ◎_◎

最近想法特别多,竟然发现自己有黑眼圈了,晕~~

去年拖到现在的一个项目,原来的负责人不是我们,却要我们来收尾。交差了一个报告,上面竟然没有通过,实在不想再在上面浪费时间。报告改起来也挺费劲的,主要的问题是,影响了其他进度了。

看看12月到现在,没有写过一篇,以前的“A blog a day keeps the reader away”也没有实现。现在开始补上!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

发表评论

做了一把“武书连”...

最近在帮所里评一个中德合作的奖学金项目。一到中德合作,就有很多的国内的申请人开始大面积撒网。看看写的一些信件,申请理由就知道了,大部分千篇一律,换一个名字就投另外一个单位。反而德国方面的人倒是挺负责的,组织一个小组一个个评分。不过,我总是怀疑,最后确定下来的几个人,是不是可以真正过来,而不是作为自己炫耀和比较Offer的资本。

这次所里登了两个项目,招两个博士生。其中一个是老板帮我项目找的一个,毕竟明年要准备毕业。两个项目一共收到10多个申请,太多了就没有办法,于是教授和老板商量,让我给他们一个参照的标准。我就着实做了一把“武书连”(打下这名字,肠胃就有些不适),将大学分成ABC三个层次。但最后我还是和他们说,本质上这些都是好学校,这也是事实。其它的就看他们了。有不少的申请走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吹嘘自己不谈任何项目有关的话题,或者相反。不过有2、3份准备得也是不错的。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

Commen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