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 月, 2008

人类21世纪面临的14大科技难题

美国工程院最近提出了的"人类21世纪面临的14大科技难题"。原文 (Introduction to the 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简单翻译条目如下:

  1. 太阳能的广泛应用
  2. 核聚变能源
  3. 温室气体的捕捉与储存
  4. 氮元素循环问题
  5. 净化水供应问题
  6. 更新和维护逐渐老化的城市及其服务系统
  7. 健康信息系统
  8. 新型药物的开发
  9. 人脑的逆向工程
  10. 反恐技术,自然灾害的防范
  11. 提升教育和学习能力
  12. 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13. 虚拟现实技术
  14. 提高人类自学能力
  15. 推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注意,关于能源和温室气体的问题,提到了最前面的三项,聚变能源也已经被独立提出。这个序列已经是最近的排序结果,但还暂时没有结束。很容易看出是美国提出的,例如第10条关于反恐的技术。以前和美国同事聊天,说911以后,物理方面的经费锐减,但只要与反恐靠边的技术都得到了充足的资金。

另外,有20世纪人类的20大科技成就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vements of 20th Cnetury):

1.电气化;2.汽车;3.飞机;4.供水系统;5.电子工程;
6.广播和电视;7.农耕机械化;8.计算机;9.电话;10.空调和冰箱;
11.高速公路;12.航天器;13.互联网;14.成像技术;15.家用电器;
16.健康技术;17.石油化工;18.激光和光纤;19.核技术;20.高性能材料。

Comments (2)

ART AND ILLUSION by Ernst H. Gombrich

上一周,从 Buch.de 上订下了 Ernst H. Gombrich(贡布里希)的 ART AND ILLUSION (《艺术与错觉》,当当上有中文译本)。

贡布里希的 The Story of Art(《艺术的故事》)是以前在大学的图书馆读的,竟然有原作,写得非常不错。到欧洲以后,参观博物馆,看到不少原作。例如,终于在翡冷翠的Uffizi博物馆见到 Botticelli 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在梵蒂冈见到西斯廷壁画。书上的插图,已经美得让人神往,而原作竟然让人窒息。在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里,聚集了世界各地来"膜拜"米开朗基罗的人们。当年,达·芬奇来到这里,形容自己的感受是"雷轰头顶"。后来到波士顿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 Boston),见到一本和大学图书馆一样版本的 The Story of Art,终于买下。 最近,这本书有一个小开本,但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总觉得不如以前的好。

这本书,也是从网上书店知道的,看了几页网上的节选和评论。原先还是准备从 Amazon.de上订的,竟然发现比美国的 Amazon 贵了很多。反倒 Buch.de 上价格合理,还有5欧元的礼券(Gutschein)。于是下手,买下后才发现,据说要1-3周发货,估计也是从美国订货过来的。德国的 Buch.deAmazon.de 有些类似国内的当当和以前的卓越;还有一个二手书交易的平台,Abebook.de,但少数卖家存在诚信问题。英文书的价格,和街头书店里的差不多,书店里的可以实地考察开本和印刷,可惜选择偏少,毕竟在这里也算是"外语"。

发表评论

Krieg dem Kriege 《反战之战》

(1)

这是一个书名,作者是德国人恩斯特·弗里德里希(Ernst Friedrich, 1894-1967)。书名如果翻译成中文应该是《反战之战》。作者是一个拒服兵役者,Krieg dem Kriege 发表于1924年,书里有180多幅照片,知道这本书是在阅读苏珊·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Susan Sontag: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桑塔格这样描述这本书:

"这本摄影集开篇就是玩具士兵、玩具大炮和每个地方的男童都喜欢的其他玩物,结尾则是在军人墓地拍摄的照片。在玩具和坟墓之间,作者做了一次痛苦的照片之旅,浏览四年的毁灭、屠杀和堕落:一页页都是遭严重破坏和大肆洗劫的教堂及城堡、被夷平的村庄、被摧毁的森林、被鱼雷击沉的客轮、被震碎的车辆、被绞死的据服兵役者、半裸的军妓、毒气袭击后陷于垂死痛苦的士兵、骨瘦如柴的亚美尼亚儿童。几乎所有《反战之战!》中的场面,都惨不忍睹,尤其是田野里、道路旁和前线战壕里一堆堆属于不同军队的士兵的腐尸。但是这本旨在使人恐怖和消沉的书中最难以忍受的画面,无疑尸题为"战争的面孔"的部分:二十四个特写镜头,展示士兵脸部的巨大伤口。弗里德里希没有做出一个错误假设,也级假设这些令人肝胆俱裂的照片会自己说话。每幅照片都有一段四种语言(德语、法语、荷兰语和英语)的激昂的说明文字,每一页都无情斥责和奚落军国主意思想的邪恶。弗里德里希对战争宣战,立即遭到政府、退伍军人组织和其他爱国团体的谴责(在某些城市,警察搜查书店,而公开陈列这些照片则被起诉),但得到左翼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以及无数反战联盟的拥护者的赞扬,他们语言这本相册将对舆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至一九三〇年,《反战之战!》已在德国卖了十版,并被译成多国语言。"

看完网上的一些选取的图片,印象的确是"使人恐怖和消沉"的。战争之前,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呢?反观现在媒体,图片、录像、新闻和电影充斥着各种"使人恐怖和消沉"的战争场面。我一直怀疑此类宣传的作用,到底是使人觉醒,抑或让人对此麻木。看看美国最近连续的枪击事件,暴力已经习以为常。卡帕的摄影作品,无疑反映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像弗里德里希的摄影集一样。但显然这些战争场面,是可以被编辑、被利用的。

(2)

手边有本桑塔格的 On Photography,以及这本黄灿然翻译的《关于他人的痛苦》。译者黄灿然的翻译文字非常不错,桑塔格文字本身虽然耐读,却不容易进行好的翻译。与这册书比较,一本手边在读的书,钮卫星翻译的《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阅读本身简直就是折磨。后者的译文,读完一句只有竟然感觉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这话语想要表述的是什么。完全就是直译英文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从句,而不考虑中文的习惯。再读一遍,发现对于这个所谓"翻译",最好的理解方式是,先把中文变回到英文,之后才能够猜想到原来的意思。读到三分之一,终于放弃。

2008年2月16日

发表评论

2008 Karlsruhe Carnival 卡鲁嘉年华

2月5日下午,是 Karlsruhe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从小镇特意冲到市中心。到了市中心才发现,自己穿得太"正常"。

看图啦...

1·等待游行队伍的孩子

2·观众

3·游行队伍里的孩子们

奇装异服

KSC球迷也来啦...

Comments (3)

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字(陈丹青)

看到下面的文字,暂时记录

"......

关于中国的城市运动,我的结论很简单:城市建设与城市无关,与建设也无关,而是不折不扣的权力话题。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绝对的权力,也就是政府官员、跨国资本、开发商这三种势力在决定并左右城市的命运。所谓人民,自始至终是缺席的。因此,中国城市运动既是一个全面西化现代的问题,同事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问题。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看见的不是城市景观与建筑景观,那时什么景观呢?我称之为"行政景观",直白地说,就是"权力景观"。

世界范围看,无论香港、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罗马......我们都无法看见这样伟大地无所不在地行政景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城市运动如此迅猛、如此成功地内在原因。我们在世界著名城市摄影中,都会看见现代化过程怎样持续毁损并扭曲环境与人性,但是没有一座城市、没有一场城市运动的破坏性,像中国这样丑陋、反人性、割断历史、造成无可挽回的景观的灾难。

但是没有人能够扭转这场伟大的城市运动,因为国家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所有人的生活从中获得改善,并集体参与到这场大规模自我扭曲的过程中去。在这过程中,我们看见,唯有影像可能是仅存的权力--如果这也可以叫做权力的话--这是怎样一种权力呢,就是观看的权力,目瞪口呆的权力,或者,就像本次展览的标题所说,一种"重新观看"的权力

......"

陈丹青《影像与城市》,《退步集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已经消失的苏州城墙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