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避暑
卡鲁这两天也太热,最高温度36度。昨天下午6点多下班,看了一下单位门口的温度计,36度多。今天中午吃完饭,从门口走进来,感到一阵阵的热浪。
德国办公室,比较普遍不安装空调。我的办公室窗口朝西,下午的时候温度足足比走廊高5度。手靠着笔记本托盘,改改论文,就感觉很难坚持下去了。
明天去巴黎,看天气预报似乎比卡鲁凉快,去避暑去了。要是巴黎也这样,看来也就只能在卢浮宫里打地铺了。
卡鲁这两天也太热,最高温度36度。昨天下午6点多下班,看了一下单位门口的温度计,36度多。今天中午吃完饭,从门口走进来,感到一阵阵的热浪。
德国办公室,比较普遍不安装空调。我的办公室窗口朝西,下午的时候温度足足比走廊高5度。手靠着笔记本托盘,改改论文,就感觉很难坚持下去了。
明天去巴黎,看天气预报似乎比卡鲁凉快,去避暑去了。要是巴黎也这样,看来也就只能在卢浮宫里打地铺了。
上次介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Randy Pausch,昨天(2008年7月25日)在家中去世。
下面是一个名为"Randy Pausch Last Lecture: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的视频。
周一到周三,所里的同事们聚集到一个小镇,开一个会议。住的地方原来是个小城堡,现在属于CVJM,算是一个德国的基督教青年组织。按照国内的称谓,是一个寺庙的客房。选这样的地方的原因,和很多开Summer School的选地原则类似,把人"关在"一起,附近没有酒吧和娱乐场所。去年夏天到亚琛参加的一次Summer School,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这个地方两年前来过一次,开会的地方是原来城堡的酒窖,冬暖夏凉。不过光线暗,湿度高,利于听讲座的时候会周公。吃饭和住宿都在城堡里,晚上可以到地下室喝酒、玩桌上足球和打乒乓。
由于是在寺庙势力范围,吃饭前后都由负责人带头祷告、念经、唱歌。我偷瞄了左右的同事,发现大多都在左顾右盼,面露神秘微笑。类比起来,就是和尚庙里敲完木鱼,然后开饭,吃完饭,再敲一遍木鱼。不过吃的东西百无禁忌,不用吃素斋。
第一天的报告,大体是讲完以后,讨论几个问题就结束了。后来改了规则,通过抽签,把参加的人分成6组,由6个博士生带领。小组成员提问题的数量,就是最后决定小组排名的,最后一名小组需要准备今年的圣诞节聚会。由于第一天,我问的问题数量第二多,被分配组织一个小组,结果抽签到了另外2个中国人、2个德国人、1个印度人,成了6个组中外国人比率最高的一组。其中,一个德国博士后E和一个印度博士后S属于极度害羞型的,从头到尾没有问过一个问题。除了2个德国人,其它人基本只能用英语讨论,而会议中还是有不少的德语报告。到了第二天,会议的状况立马发生了本质变化,经常问题不断,看来激励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一看形势不妙,我立马和组里几个人商量,看来要集中火力。最后,只有德国博士生BV、中国博士后YZ和我,在后面两天问了很多问题,终于保住倒数第二。
据说,除了"官方"计算报告期间问问题数量以外,还有"地下"统计打瞌睡次数的人。闲聊的时候,还有个同事在学各人打瞌睡的方式,惟妙惟肖,笑倒一片人。
从sophie那里看到这张Willy Ronis的照片,暂时名为《买棍棍面包归来》。看了很久,做了桌面。
可以和下面的Henri Cartie-Bresson的《打酱油归来》比较。
听到很多写完博士论文,只花几周时间的故事。特别是所里的那个美国同事D,说自己呆在一个咖啡店,写了不到1周就完成了博士论文。
对于自己的论文,算起来,真正写作的时间,应该有3个月,虽然之间还做了些额外的工作。但修改花了几个月,上周终于把改完的全文给了老板。估计还是需要修改几遍,最后给教授。
每次从头到尾修改一次,都几乎把原文改得面目全非。其实不外乎,对于同一事实,有说法A、B、C,这次觉得A不错,下次变成B,后来是C,很可能最后又改回A去。相对而言,小错误和细节方面,多看几遍还是很有帮助的。语言也是个问题,非母语写作都迟早面临一次磨炼,磨好了之后,估计就好多了。一些关于科技论文写作的文章和书籍谈到,修改至少要十遍。对于现在的情况,一直没有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结果。也可能,这个状态就无法达到。反复的修改,其实就是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