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8 月, 2009

变化

没有下一代的时候,搬个家换个工作什么的都是可以将就的。两个人住10平米的房子也还是可以忍受的,甚至还有那么点乐趣。在一个吵闹的街区,就晚上关窗睡觉;在一个治安不好的地方,就夜里尽量不出门;离单位近就走路去上班,离单位远就在公交车上或者睡觉或者看书……这就是之前几年在德国生活的心态。

有了下一代,就开始考虑各种各样的问题了。例如,工资够不够养家,房子面积大不大,附近治安和社区环境如何,有没有供孩子玩耍的公园,有没有好的幼儿园,有没有好的小学中学大学(虽然现在孩子都还不会爬)……banjia

已经到了一个应该做点选择的时候了,其实窝在这个德国乡下也是一种选择,只要耐得住寂寞。最近,帮附近几家中国人搬家,都是从原来租的公寓里面搬出来,搬到新造好的别墅里。在休息的时候,蹲在他们家的门槛上想了想:可能这就是我呆在这里十几年以后的状况。固然有点田园色彩。不远万里到欧洲当个“农民”、住在“乡下”也不是一件坏事。在欧洲买别墅造房子的压力尚且比不过在国内一线城市买公寓的压力,买完以后土地和房子都是你自己的,没有听说过什么70年年限的说法。在这里搞事业,虽然也要依靠一点关系,但基本上是靠能力吃饭的;国内似乎是一个相反的状态。

但是,如果从现在可以一直望到十几年后的自己,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的循环,没有太多的变化。似乎有一丝绝望,似乎有一丝不甘。更不用说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了,等到他们成年,已经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可能了。

我之前和这里的中国同事聊天,说到想走,往往得到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难道合同不能延了?”我又不想去纠正说,其实是想要点变化,这样显得我在卖乖。找个新地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像上面说的那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美国的牛校暂时就不考虑了,因为学校牛,往往博士后的工资就相对低,而且工作不稳定,面临着经常换地方的可能。对于一个有家有口的中年男人来说,这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苦。

其实,选择也是很多的。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找到当年搞自助游的乐趣了。

PS:参考了一下悉尼的租房价格,看两室一厅的公寓,一看才五百澳元,正自喜的时候,发现后面的单位是每周 ……

Comments (10)

转换LaTeX文档

9月份日本会议的文章。之前看见会议网页上只有接受WORD格式的论文说明,于是写信问组委会能否提交LaTeX格式的。提到我们实在无法接受M$的公式显示,太难看,看见了就恶心得写不了下文。组委会回信说,可以提交LaTeX 源文件和编译好的PDF文件。按照要求提交完毕以后,以为就此结束了。结果发现最近连被编辑发信催着改格式,说不用M$ WORD主编就不能操作,跟打兴奋剂似的。原先对日本人就没有什么好印象,不过感觉至少不会这样出尔反尔。

既然被强烈要求换成M$ WORD格式,那就硬着头皮用GrindEQ转换一次吧。转换以后发现,还要手动修改参考文献列表和编号,重新安排图片格式。这些都算了,花点时间折腾折腾就好。最受不了的是,M$ WORD排出来的公式真难看,无法接受这样的丑陋。已经用了不那么难看的MathType了,WORD原生的公式编辑器,简直就是噩梦。算了,以后投文章,找用LaTeX排版的杂志吧。不然自己都不会看第二遍。

下面是两个版本的区别,猜猜哪个是M$出的吧。

WORD

 LaTeX

差别在于细节:看那个积分号,看那些希腊字母,那些间距的处理……M$ WORD的公式编辑器更难看,借用MathType以后还是如此“豪迈”,堪比毛博士的书法。唉~~

PS:其实之前也遇到一次类似的情况,都在亚洲。

PPS:厌恶WORD还有一点,就是版本之间的兼容问题,和别人合作,虽然WORD可以比较好的修改。但几个人版本不一样就完了。我笔记本上装的WORD 2003,一个合作者用WORD 2007,发个我的版本(.docx),我只能用我的OpenOffice打开。这个世界变化快,不如WORD升级快。简直就是笑话。

Comments (14)

全家福

是照片,不过是笔记本的。

上次的Moleskine预定,来认领吧……

IMGP3171_s

发表评论

购书一册

TheRiseOfModernChina_Cover从德国的一家不太大的网上书店购得 Immanuel C.Y. Hsü (徐中约)的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the 6th ed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作者是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的历史学教授,翻译成中文书名为《中国近代史》。

想看的主要原因是之前看见了一个新闻,说这本书的翻译版本,删节以外还有修改,修改以外还有增加原书没有的内容。一些细节可以看贺卫方的这篇文章《一国两版》。实在是翻译作品中的极品。 想看看原书里面到底有什么让人“害怕”的东西,虽然不是禁书,有“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效果。

今天上午拿到英文版本,一翻竟然有1000多页。慢慢看吧。

Comments (7)

搭积木

小时候玩搭积木,弄完以后,要装回盒子里,发现盒子的容量不够,或者重新手动安排一下,或者摇摇盒子得到一点额外的空间。

Nature上最新一期(Vol 460, 13 August 2009),有一篇Torquato and Jiao写的文章,讨论怎么在一定空间内寻找堆积的最高密度。使用的单元包括普拉图和阿基米德提出的结构单元(四面体、六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如下图所示)。之前,人们关注的比较多的是,球体的随机致密排布(Random Close Packing)。对于这些类似积木的单元,则由于问题更复杂而研究得比较少。在三维空间里,球体由于对称性,只有平移的三个自由度,而列出的结构单元则增加了转动的三个自由度。在现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是一种“适应收缩单元”(adaptive shrinking cell)的优化方法,利用计算机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模拟,去逼近和得到理论的相对密度上限。

但是,实际问题里的堆积,往往无法达到理论上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形成拥塞结构,而无法进一步致密。除非施加外力或者改变温度来打破形成的拥塞结构(Liu and Nagel, 1998)。

image

这个工作不是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有趣。我这里就简称为“搭积木”问题了。由于最近的工作,有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研究球体随机排布的,寻找一个计算机模拟的拓扑结构,来看非均质材料的宏观性能。不过这个问题已经在上世纪80年代,被一批物理学家做完了。现在就是拿来做做工程应用。Torquato还有一本书关于非均质材料细观力学的,Random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icrostructure and Macroscopic Properties, Springer (2001).

[1] Torquato and Jiao, Dense Packings of the Platonic and Archimedean solids. Nature Vol 460, 13 August 2009.
[2] Liu and Nagel, Nonlinear dynamics: Jamming is not just cool any more. Nature Vol 396, 05 November 1998.

Comment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