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新闻’

做了一个 Survey

2011年9月16日 没有评论

上午到办公室,就看见 @xiaoweih 发的一个链接,关于澳洲政府寻求研究人员反馈的新闻()。

这个主题正是我们几个一起吃午饭的博后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其他的话题包括,带孩子,民主,和美食等等)。澳洲由于工业界相对薄弱(相对欧美),科研管理机构经费相对贫乏(相对中国)。唯一的优势就是学费高昂,搞得大学很大部分的经费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于是这个大学体系都是有明显偏向于教学,而逐渐忽略研究的比重。在管理层面上,则体现在对于研究支持的不足。而相比较,研究经费的申请,则过度偏向track record,或者说论文数量。后者的原因,主要在于经费总额低(政府没钱),来自工业界的关注少(工业薄弱)。

这些都是对于年轻科研人员(early career researcher)的挑战。对于这个人群,大致有两个选择。

一)如果需要职业的稳定性,最好就直接在大学谋求一个教职(Lecture)。那么繁重的教学任务,就使得分配在科研上的时间骤减。另外,一个好的研究者,可能不一定是一个天生的好老师。这样的讲师职位,往往并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我见到不少天生的教师,也有不少优秀的研究人员,但同事做好两者,似乎有些困难。

二)第二条道路,就是博士毕业以后做博后,或者拿各种fellowship(例如澳洲之前的APD和现在的DECRA)。这样可以有一个相对长期和稳定的研究阶段(三年到五年),来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也可以适时地建立研究关系网。但是由于这个阶段里,很多人都专注于研究,而没有教学,到最后就又面临来自教学的压力。我们组里有个牛津毕业的博士,三年拿了总额一百万澳元的科研项目,但最后去申请一个讲师职位的时候,被婉拒。这个就是澳洲的现状。

从这个Survey里,也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已经被认识到,例如选项里提到多次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问题。我写了几个意见,就是对于年轻研究人员,应该提供更多资助的机会,不仅仅是来自政府机构(例如ARC),经费还应该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对于讲师职位,应该逐步增加教学负担(例如在五年的时间段里,逐步增加)。

不过澳洲对于研究人员,也是有不少相对的优势。例如相对高的博后工资,与欧洲类似,但远好于美国;例如有相对稳定的职位,有两年三年的博后位置,而不像美国往往只有一年时间。另外,相对欧洲,博后完成以后,换成教职的可能性比较高。

分类: 科学工作 标签: , , ,

在悉尼的太子党,princelings

2010年10月12日 4 条评论

今天悉尼晨报上的报道,关于曾庆红同志的儿子Zeng Wei和儿媳Jiang Mei在悉尼Point Piper区斥资3200万澳元购买豪宅以后,又打算花费上百万澳元把这栋房屋重建,结果被Woollahra政府拒绝,这已经是他们夫妇第三次重建申请了。

另外据2007年的报道,Zeng Wei已经在澳大利亚进行了商业移民。


位于Point Piper区的3200万澳元豪宅

百万澳元改建计划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原文链接。无疑这样的新闻,和诺贝尔和平奖一样,在屏蔽范围之内。所以附录报道原文如下,作为备案。

阅读全文...

两条报道

2009年11月17日 1 条评论

今天看到的两条报道,对照着看比较有趣。

前面一条说的是1985年到2007年,中国留学生留美拿到博士学位以后,90%以上都留在了美国。

后面一条说的是一个北美博士(纽约州立石溪分校博士,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过文章),回国后摆地摊睡大街。(先不求证报道的真伪,很喜欢这人的心态。)haigui

补注:后面的是个视频,似乎是央视生活频道(北京电视台)。看来央视主持人专业素质果然十分有限,说的几点,第一是“拿了博士后”,一个是在“美国化学学会工作五年”。非常搞笑。第一个把博士后当学位,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第二个,那个美国化学协会(ACS),是交会费参加的,加入以后是会员。想想,难道我回国以后,也可以自称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兼职工作多年?

[09.11.18 更新] 昨天晚上回去一查,原来后面那个报道的主角有轻微精神分裂。那样看来,这个北京电视台果然是有严重的道德问题。首先是否知情?都采访到孙的兄弟了,难道还不知道实情,果然是经过剪辑的,其心可株。掌握话语权的是这样的一批人,所谓中国记者,所谓中国妓者。看看这里的相关专题。想到普林斯顿大学里的纳什了......

分类: 杂七杂八 标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