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百年老照片》第三册
* 《百年老照片》第三册
王芳 等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于西安交大图书馆借得。原先准备在回家的火车上看看的,但后因重而未带。(后来带上的准备看的书也没能去动,也许旅途中应该读一些别的类型的"小文字"的。)回家后发现书架上也有此书。
1999年3月5日读完,也只不过主要看一下照片及附近的注释的文字,而对比较关心的话题也会去读一下文章。其实并不喜欢书中的文字,嫌它过于平淡,只是为了讲清"事情"的发展过程,而没有"思考"的文字(也许是编者有意为之,使历史有中立的再现),因而读来有些乏味(也许更能体现照片的价值)。这本书读时并不仔细,却也写下了这么多话语,而且还要再写一些,也许有别的什么缘故。
一个比较关心的话题是"文革中文人的命运";另一个是人们的"群体心态"。"文革"其实应该写成"革文"。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有不少文人因为"非自然"的原因而离去或隐去,那些平淡的文字读来竟不免有些心痛。
有些照片显示了彼时人们的一些奇怪的"心理"。例如,有一张照片上是一些人手举"红宝书"在看外国运来的一个芒果;有些照片上是黑压压的人群,没有人的清晰的面孔;有面孔的照片上,觉得"他们"("它们")很相象......那些照片看来甚至会觉得可笑,可是笑的背后有种另外的隐隐作痛的感觉。我想知道那个时代的一些原因,人们变化(歧化)的原因,但是我还不能去理解,也还不能想出结果。读的时候我在想:"理性"!但又在想老庄的思想,也许它的产生也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下,并且一直存在,也有它必然的原因。怎样去理解?忽然想到一个雕塑:在一群人中,许多人都只有相同的脸,只有一个人有特别的表情,同时所有人都做着相同的动作。也许那个人就是作者自己,这是他理解的"人群"。但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每个人都是"那个人",而这是他们理解中的"人群"。后者其实是乐观的假设,因为这等于在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的"脸",虽然他们在做相同的动作,虽然他们还没有去了解"别人"。另外,我忘了说了,这个雕塑叫"中国"。
许多文字其实都与这本书没有本质的联系,但都是自己由此去思考的。还有许多没有变成文字,还有许多只不过是瞬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