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李近未《乐圣贝多芬》(1999年6月25日)-
*《乐圣贝多芬》
李近未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K835、16 65 )
1999年6月25日读完。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喜欢贝多芬的?也许由于少年时代读的小说,但不会是他的音乐。因为是喜欢他以后才去听他的音乐,而不是相反。或许这样并不能去了解(理解)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却可以去认识作为人的贝多芬。他与命运的抗争始终感动着我。也不知道克得斯 多夫还是贝多芬,但我喜欢这样的人,并且要成为“他”。一个这样的“人”。
再来看这本传记。是按作品(事件)写人的书中许多都是引文、材料,但有了丰富的材料本可以去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的。这当然是我的观点。作者用引文与人,也许更能“再现”,但始终不可能真正地再现一个人。这样反而少了作者的“参与”了。其实这样是每个人的取舍不同而致的。
起先书中描写音乐的语言,用了较多的术语,很难去理解,于是想起罗曼.罗兰的描写了,他用诗的语言去再建听时的感受,这才利用了文字的长处而不是相反。幸好后面的文字中,作者选择了利用引文及换用描述性的去抒写音乐。用文字描写音乐正如描写绘画一样,不可能再现众多细节或结构,只试图去定写出感受,这是文字与描写对象的共通之处。
虽然对于文字并不是很满意,但确实在读的时候我很感动,因为那是贝多芬。
"我是巴卡斯,我为人们酿出光荣的洒,以灌醉他们的灵魂。"
"要尽量做个真正的人,热爱自由尤其高于一切;即使面对一位君王,也决不出卖真理!”( 17 92 )
1806,致李希瑞诺夫斯基亲王
“亲王,他是什么,这只是由于遇然的出身造就了你的高贵;而我,却是由于我自己的力量到达今日的位置。亲王过去有过,并将会再有几千个,而贝多芬只会有一个。”
耳聋,1802,在海利根施塔特写遗书后,致魏格勒的信中。
“人的青春----是的。我感觉到了,我的青春现在才开始。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生活一千次是多么 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