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唐弢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年9月-10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
唐弢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9月17日购于西安城南旧书市中。
 9月22日读完。 

 是否应该用"技术"的语言去写艺术的历史?已经用了"技术"的方法去表达思维,而成了存在的艺术,在这一过程最初的那种感觉已有所磨灭。而面对这样存在的艺术,是否再应去用"技术"的眼光去看待?还是换一种方法,用"艺术"去抒写艺术的历史?

 有人这么尝试过吗?无论是否成功,但我知道传统的历史观完全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需对原先观念分析后择善而取,其不足处改之。

 并且相信一点,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至少到现在还是(这还只是一种乐观的理念),虽然我们追求的是完美,而且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但人就是这么追求。带着某种悲观的观念,却仍然奋争。

 历史似乎永远是胜利者的历史,写主流的历史,文学史也并不例外。可司马迁写"失败者"项羽,其实项羽在许多方面并未失败,或者那种胜利与失败的观念,原先便是胜利者那一方的。书定历史的人,始终不可能生存 在真空中,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似乎的重现历史,力图忠于现实的曾经存在,但悲壮的是,无论怎样努力,写出来的只不过是"历史"罢了,他们达不到所想追求的东西。而剩下来的只不过誰写的"历史"更像他们理念中的历史了。

 这本文学史写了主流的文学,用了主流的历史观,也许能成为大众理念中的历史。但于我来说却不是。不过,它始终有有用的东西,因而我捧起来读它。并且很愉快。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卷
唐弢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9月28日读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卷
唐弢  严家炎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4日读毕。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最后一卷,抗战的文学发展史,却只是一翻而过的。因为自己理解中的现代文学高潮在20、30年代间。而不是主流意识下的"革命文学"之类的。

 读第一卷时已想到了主流的问题。当然有"随流"文学与"逆流"文学之分,而自己是喜欢后者的,喜欢那种叛逆的精神,甚至那种独立于天地间的悲壮。主流文学史之外,完全可以有另一种文学史的。他们不再是失败者,而是探求者。

 这套文学史按时间排序,以人物为段、节、章。并插以思潮的变动。也许做为教材,做为应试的工具已经足够。但真正的文学史绝不是这样书写的。它被某种潜藏的顺序,由书写者来叙述(重现)历史,而不是机械地去写"清楚"。而读者也可以自己去由自己的顺序去排序(对于现在学生则为应试)。那种将更有可读性,虽然表面上看来可利用性小了(?)。并且那将是历史。最后是能为让人对现实存在的思考,而不是些人名之类。这将是对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谁以能真正写出这样的文学史呢?学识之外,而要有才情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