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

《孟子导读》

杨伯峻     巴蜀书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B 222 . 5  10 (96) )

原倒是想借那本64开的“四书”来看,是旧版的印制,字看来很舒服。却苦于无法躺在宿舍里读,便只借来这本选本。

2001531读毕。

 

前面读《老子》时便奇怪它有些论题是政治方面的,似乎是在为为政者出谋划策。而在《孟子》里尤甚。可以想见彼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现实中的处境。由现在的了解,希腊时代的那些哲学家反显自由,或许是因为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中国的这些哲人需以一定的“职业”以谋生,或为老师。或为门客,或为…..当然是由于政治社会制度的原因了。而且这些游说于各国以宣扬其精神的哲人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悲剧色彩,是由于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而造成的。

 

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否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自由性)呢?似乎永远是一种依附,虽在精神上独立。倘使一个社会去赞赏精神(的所称是一种哭叫口号,而真实所为在其文化的扩张中便可否定其自身。理想的不可及的社会)的独立,而不是名之以异端,它将成为何种模样呢反倒更难说出来了。应该说是一种(没有“异端”)如果是全社会的接受不可取(不可能)怪异社会,其中倒没有真正的“知识分子”了。(很自虐,矛盾的说法)因为没有“新”的冲击,只是一种接受,到底是“多元”还是“混沌”也没法说清楚。社会之发展不可能没有阻力,正是在众多可能性中的唯一一种成为现实。而需要在这些可能性中的抽取(必然?偶然?),所花费出来的就是这种阻力的效果之一。

 

再来说说《孟子》,里面有不少熟悉的段落,喜欢读的是那些对话。与《老子》的语言相比较,后者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却尚未能体会出其中的“气盛”的特色。辩论的章节倒是不少,却也能看出不少逻辑上的谬误。且只是粗粗地读过,总觉得例如在君主更替等问题上存在有前后的不一致,然后看一下注释。其解释的方法是把一些概念扩展来讲,结果通顺之后是一种孟子的牵强,一种照顾逻辑而轻视了明显的事实。当然其中也有其原因。其中一些行为言谈倒可以接受,他的自信(“自负”)反倒显得可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