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
《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
汝信 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J309.5.1 )
2001年9月21日读毕。
是一系列全彩艺术史中的一册,大32开,铜版纸精印,其中图片占内容一半以上。由书后的说明是“一本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全彩西方雕塑史”,其文字也心介绍为主,稍加几句比较性的评论。但另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书的成本问题,过高的书价(168元)又如何去吸引“普通老百姓”。况且以前在书店见到时,书是用塑纸封装的,对于购书者一种潜藏话语__增加神秘感/保护书籍/ 请勿翻看(?!)
书中的文字简单以介绍为主,对各雕塑家对各种流派又多,仅以写其特点为主:身世、经历、发展等特点,而非创作上的。于是对于各流派的作品之间的变化与区别只能通过“读图”的方式来比较。其中存在 的问题便是雕塑的空间感大都只能从图片中的平面解决方式通过多角度观看。去想象。由我的想法,广泛介绍的同时不妨着重介绍几个雕塑家的创作,由是方能提高“普通老百姓”的鉴赏能力,而不只是将雕塑与雕塑家,时代,流派等简单相联,以作为一种“知识”。
“读图”的过程中发现了雕塑风格的一种延续性,如罗丹的几件作品可以在其之前的雕塑家作品中找到是影子。似乎成为一种“天才”形成的较直观的认识了。
或是由于编书过程中所能得到的资料的原因,贝尼尼的《劫夺帕尔塞福涅》给出了不同角度多个细节的五幅图片。如果仅仅看到一个概况的话,或许并不会留意,而现在看到的是人物皮肤被抓触的细节,十分震撼人心的真实,应该是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由此似乎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细节有时比内容的广泛更能深入人心。
在翻及现代雕塑作品的时候,心中泛起的是明确的对作品的喜爱或厌恶。其中喜欢的作品 或能触及现代生活或能在观看时引起想象和情感的作品。是现代雕塑家较多地将个性(个人感情,对艺术的理解。)而不是技术溶入作品的缘故吧。
No name Said,
11 10 月, 2005 @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