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笔记(2003) > 彼得洛斯基《书架的故事》

彼得洛斯基《书架的故事》

2006年1月12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 《书架的故事》
[美]亨利.彼得洛斯基
冯丁妮、冯速、万绍愉 译                  海南出版社

  Henry Petroski, 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 1999
  2003年6月9日购于西安钟楼万邦书店。
  2003年9月7日读毕。
  书前译者插入了若干中国学者书房的照片,书房的空间及其布置也可略见现今学人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品好。这些照片与原著无关,却为译作增色不少。
  书架(Bookshelf)的功用在于储存书籍。因而甚至连存放书的箱子也成为其中的一种,而且由作者的叙述,书箱也是书架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阶段,当书籍还处于卷轴的阶段,书箱当然是书架最主要的形式。书架作存储书籍功能以外,还应注意书籍使用中的便利、书籍存放中的安全问题等(水,火,人为的原因等),于是这些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书的作者Henry Petroski是杜克大学土木工程学以及历史教授,了解这样的背景对这本书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在书中作者便是力图展示书架演化的过程,而且经常使用一些工程上的视角,如书架结构的优化等。书架的发展与书籍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由于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种类和数量激增,书架及其管理也成为了一个快速变化的问题;书籍装帧式样的变更,也是书架变革的根本动因;作者甚至不断提到电子书籍时代的书架,历史而外,似乎还有不少的幻想(注意作者的技术观点)。现代图书馆以及私人藏书也因为不断新增的书籍,而变换各自的书架系统、编排管理、检索方式等等,曾经帮助整理过大学图书馆的旧书,那些随着岁月失去其使用价值的书籍成堆地垒在墙边,以留出地方存放新的图书。作者便想由这本书成为一种对历史存在的回顾,其实这回顾并不可能局限于书架变化之一域。
  书籍的装帧,决定书籍的排列方式,以及书架的设计尺寸。书籍并非从开始便由底端竖直摆放的,如果书籍的数量太少,这样的放置是容易损坏书籍的;尽管随书籍的增多,每册书的标识也并非开始便存在于书脊,甚至在历史上有很长一阶段书脊是朝内放置的,这一点类似可以看看线装书的书名;甚至在历史上书籍曾是用铁链栓于书架之上,仅仅是为防止书籍缺失的一种手段,书中所附图片展示了这种触目的书架;……这本书就是在叙说这些我们尚未明知的历史。遗憾的是书中竟没有提及中国藏书楼的问题,中国藏书家对书籍的存放也是拥有众多的“理论”的,倘从中国典籍的边角出发也会有不少的收获。作者写这本书时是将自己紧系于图书馆一个阶段便已完成(作者这样已经完成了基本类似的书籍),材料的获得虽是众多杂乱,却不免遗漏。而这类书籍的写作在国外大都遵循这种方法,因此各类专门史也随之而产生。
  “书架的故事”,由作者过于技术化的视角,仅仅成为一类叙述分析的器物,而不是与读书人日夜相伴的“挚友”。这与作者的写作方式有关,仅仅是对获得材料的组织和复述,个人的感情因素并不多见。其实对于爱书人来说,存储书籍而外,书架仍有其存在的个人意义。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