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泰戈尔《榕树》(1999年10月18 日)-

《榕树》
[印] 泰尔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7月21日购于城南旧书市。
1999年10月18日读毕。

读它的时候常在夜晚,旁人皆入眠之时。在宁静中倾听另一处的声音。在繁闹的现实生活中,那只一刻的宁静竟是那么的珍贵。

因是本旧书,它以前的拥有者写下了两行字:"幸购于华工书市";"让痛苦融入诗歌"。前句也是我购时的心情;后一句则是泰戈尔的一句诗,也许 有了共鸣,也许是他理解中诗歌的一种表述。

是一本很可爱的书,六十四开,放在手中读来十分惬意。是人文版"外国名诗"系列中的一本,很早便知道这套书的名字,直到近年才真正见过渐渐喜欢。却不能多得(另得一册是歌德的诗选)。书籍内容装帧等都做得不错,如果出版想来必爱欢迎,但实际上却再也没能见到重新后出版来,不知道什么缘故。

诗多选自《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多数已读过,重新去读不乏新意。这样的诗的语言很美,时时被感动着。

再去读一些诗,觉得它并不曾离开,也不会离开。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1999年10月12日-1999年10月18日-

《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
安顿        新世界出版社
同学处借阅。
1999年10月12日读毕。

很不喜欢这样的题目,也许是从第一眼开始,也许读了里面的内容之后。它激起了人们由心潜藏的欲望。在窥视欲的放驱动下去读别人的"隐私"。

内心积藏的情感也许需要去倾诉。但读来竟然有些像故事。或许是作者的改头换面,或许这些根本就只能存在于心里。有些真的很感人,但大多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名词---"弱势群体"。也许他们需要同情与理解,但这本书写出之后,被别人阅读之后,是否激起的是那种情感,或者是另一种感觉。

《毛泽东传》 ( 上 )
金冲及 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A751 5 C.1)
1999年10月15日翻毕。

只是用一些史料拼凑起来的人物的历史,也许是由于书写者的身分与目的,也可能是放不下一种心头的历史的印迹。主要写作为政治人的毛泽东,因而并不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并且书写的角度是站在历史之外,重视"可靠"的历史,毛泽东也只作为第三者在历史中发展。没能突现人物的主体性。或许作为历史本身来读才有更多的意义,而不是从我所想往的角度。

忆秦娥 .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有,马中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为什么不去重视这种气势的毛泽东?


《交大春秋》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G649.28.50 )
1999年10月16日读毕 。
主流意识下的回忆文章,应百年校庆时而作。

《室内环境设计》
朱保良 朱钟炎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TU238.3)
1999年10月18日读毕。
对于文学只不过很粗略地读过,看一些插图,主要想获得一些新的理念。在原则底下的创新。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上)(1999年10月11日)-

《科学的历程》( 上 )
吴国盛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1999年10月11日读毕。

完全是由于书籍本身在,是去借出的。放在床头多日未曾去翻动。今日寻出竟读完了。

书写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以史为镜?明志?或许为了发展?但历史毕竟是生存着的,它有自己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为一些东西的过去书写历史,包括科学的发展。但一及历史,便有观念的问题。到底是让历史以事实重现,还是以叙述者主观为主?很愿意去寻另一种"历史"去读,让自己进入历史,而不是以第三者批判的眼光。也许是由于前者存在太少,后者过于泛滥的缘故。那完全也是一种历史的形式,又不过他让阅读者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思考,而不是换一种角度。

这一册里只写了早期的科学史。写一些"史实"外另加轶事,很有趣味,趣味之外却又不乏科学语言的分析。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本书中的插图很丰富,在文字以外的趣味虽有可能胜于文字本身,但这都是书籍的一种魅力。何乐而不为之?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金庸《笑傲江湖》(1999年10月10日)-

《笑傲江湖》   (一 ~ 四卷)
金庸     三联书店 

舅家中取阅。
1999年10月10日读毕。

是很系统地去读的第一部完整的武侠小说。一直便不是很重视武侠小说的,却见人读之痴迷。意想见其原因。读完此书却历时过三个月,虽觉有趣,却并不沉迷。也许是过于理性而乏趣味了。

如果以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则并不见奇地,只不过具有小说的特色罢了。并在写人叙事方面觉单薄及形式化。但却能具如此魅力(这种也是能体味到的)?毕竟读得还不多,无法具体地找寻。

只在这本书。写了许多表面与内核形式后冲突。赞赏一种真率的为人风格,而不是带了"伪"字的东西。那种真率追求的是一种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所求,而小说也许就因为找到了这一点共同之处。

并不是一个完满的结局,在喜悦中带上了另一种色彩。也许就是这种无法完满的缺残缺感,才激起人们对完满的渴求。

小说幸而没有落入格式化的俗套。在不经意中起了许多新意,让人读之清新。也许只是清新带上很少的一点思考,别的也许不用再做了。竟有些喜欢。再寻些来读,也许便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了。

 

另,其叙述方式采取的是传统的第三者全知全觉的角度。讲读来,虽关心却不似临境。旁观并且可以自己去思考。
书中女性角色亦可留意。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唐弢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年9月-10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
唐弢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9月17日购于西安城南旧书市中。
 9月22日读完。 

 是否应该用"技术"的语言去写艺术的历史?已经用了"技术"的方法去表达思维,而成了存在的艺术,在这一过程最初的那种感觉已有所磨灭。而面对这样存在的艺术,是否再应去用"技术"的眼光去看待?还是换一种方法,用"艺术"去抒写艺术的历史?

 有人这么尝试过吗?无论是否成功,但我知道传统的历史观完全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需对原先观念分析后择善而取,其不足处改之。

 并且相信一点,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至少到现在还是(这还只是一种乐观的理念),虽然我们追求的是完美,而且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但人就是这么追求。带着某种悲观的观念,却仍然奋争。

 历史似乎永远是胜利者的历史,写主流的历史,文学史也并不例外。可司马迁写"失败者"项羽,其实项羽在许多方面并未失败,或者那种胜利与失败的观念,原先便是胜利者那一方的。书定历史的人,始终不可能生存 在真空中,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似乎的重现历史,力图忠于现实的曾经存在,但悲壮的是,无论怎样努力,写出来的只不过是"历史"罢了,他们达不到所想追求的东西。而剩下来的只不过誰写的"历史"更像他们理念中的历史了。

 这本文学史写了主流的文学,用了主流的历史观,也许能成为大众理念中的历史。但于我来说却不是。不过,它始终有有用的东西,因而我捧起来读它。并且很愉快。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卷
唐弢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9月28日读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卷
唐弢  严家炎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4日读毕。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最后一卷,抗战的文学发展史,却只是一翻而过的。因为自己理解中的现代文学高潮在20、30年代间。而不是主流意识下的"革命文学"之类的。

 读第一卷时已想到了主流的问题。当然有"随流"文学与"逆流"文学之分,而自己是喜欢后者的,喜欢那种叛逆的精神,甚至那种独立于天地间的悲壮。主流文学史之外,完全可以有另一种文学史的。他们不再是失败者,而是探求者。

 这套文学史按时间排序,以人物为段、节、章。并插以思潮的变动。也许做为教材,做为应试的工具已经足够。但真正的文学史绝不是这样书写的。它被某种潜藏的顺序,由书写者来叙述(重现)历史,而不是机械地去写"清楚"。而读者也可以自己去由自己的顺序去排序(对于现在学生则为应试)。那种将更有可读性,虽然表面上看来可利用性小了(?)。并且那将是历史。最后是能为让人对现实存在的思考,而不是些人名之类。这将是对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谁以能真正写出这样的文学史呢?学识之外,而要有才情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