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美文百篇》等书籍4种(1999年8月)-

美文百篇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7年7月6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1999年7月30日毕。

为写与山东有关事、史的散文,虽然题为“美文”,却不甚同意。只略选几篇跳读而过。
竟然有一个月没有读过书了。在以前的思维中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而且现在来看也有些难以理解。由于外界时间、精力方面的强压抑,竟连书也只能舍弃了。而且在那结束后的十余天中。甚至很难再去捧起,由于沉重?以后呢?

假期前曾为自己订下一个目标,去完成一件东西,不知道是否还能去做。但至少我要重新找回那种竟能失去的感受。现在就开始去做。

 

蓝皮书计划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年3月18日购于苏州金三元书局。
1999年8月4日读毕。

谈及UFO及其它神秘现象,选择的材料较能引起好奇心。但对于案例,只是选择性地去读,因为也许利用想象力便可使它更完美的。而对于一些对现象事物的分析则较细致地去读,也是一种方法的学习。虽是讲神秘的事件,却也多利用科学的推演,怀疑的精神以及联系的方法。只以“闲书”读。

苏州胜地传说  
朱 拭 编著    古吴轩出版社

1999年7月28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8月4日读完。
很平常的语言去讲述很平常的传说,也许故事里藏着些什么,如果能拾到,便可以改变。或许就是在这样寻找(等待)着一个故事。

 

经济学 ( 上、下册 )
[美] 斯蒂格利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8月7日翻毕。只作粗略地阅读,在于看一种另的看问题的方式,思维方式。

Comments (5)

读书笔记:海涅《罗曼采罗》(1999年6月29日)-

罗曼采罗
[德] 海 涅
钱春绮 译   新文艺出版社

1998年10月17日购于西安文艺路旧书摊。
1999年6月29日读完。

很久没有读过诗了。不过时间减不去重捧起时的亲切。

对于这本诗集,以前曾听过对于它的评论。无非是用“阶级观点”把它批判一顿,然后说是诗人的“败笔”,不是说不能用这种观点,而是不能过分地运用,或唯一地运用,或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方面并成为标准。放下你的眼镜,捧起来静心地读一读。

而且这本诗集写作的情况,是在海涅在极大身心痛苦下,用生命去写的。
集名是由大部分诗是由“罗曼采”写成的。牙西班牙语称为“Romance".
整体中最喜欢的是第二部悲歌中的组诗《拉撒路》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李近未《乐圣贝多芬》(1999年6月25日)-

*《乐圣贝多芬》
李近未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K835、16  65 )

1999年6月25日读完。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喜欢贝多芬的?也许由于少年时代读的小说,但不会是他的音乐。因为是喜欢他以后才去听他的音乐,而不是相反。或许这样并不能去了解(理解)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却可以去认识作为人的贝多芬。他与命运的抗争始终感动着我。也不知道克得斯 多夫还是贝多芬,但我喜欢这样的人,并且要成为“他”。一个这样的“人”。

再来看这本传记。是按作品(事件)写人的书中许多都是引文、材料,但有了丰富的材料本可以去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的。这当然是我的观点。作者用引文与人,也许更能“再现”,但始终不可能真正地再现一个人。这样反而少了作者的“参与”了。其实这样是每个人的取舍不同而致的。

起先书中描写音乐的语言,用了较多的术语,很难去理解,于是想起罗曼.罗兰的描写了,他用诗的语言去再建听时的感受,这才利用了文字的长处而不是相反。幸好后面的文字中,作者选择了利用引文及换用描述性的去抒写音乐。用文字描写音乐正如描写绘画一样,不可能再现众多细节或结构,只试图去定写出感受,这是文字与描写对象的共通之处。

虽然对于文字并不是很满意,但确实在读的时候我很感动,因为那是贝多芬。

"我是巴卡斯,我为人们酿出光荣的洒,以灌醉他们的灵魂。"

"要尽量做个真正的人,热爱自由尤其高于一切;即使面对一位君王,也决不出卖真理!”( 17  92 )

1806,致李希瑞诺夫斯基亲王
“亲王,他是什么,这只是由于遇然的出身造就了你的高贵;而我,却是由于我自己的力量到达今日的位置。亲王过去有过,并将会再有几千个,而贝多芬只会有一个。”

耳聋,1802,在海利根施塔特写遗书后,致魏格勒的信中。
“人的青春----是的。我感觉到了,我的青春现在才开始。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生活一千次是多么 好啊!”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1999年6月27日)-

*《爱情心理学》
[奥] 弗洛伊德
林克明 译    作家出版社

1998年11月7日购于西安文艺路旧书摊。
1999年6月27日读完。

包括《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是有关“性”的话题。对弗氏的“说性论”的评价几乎已经成了定论,但不如静下心来去读些原著,而不是人云亦云。带着批评的眼光,同时去寻找有用的东西。

 

相关的文字: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释梦》(1999年6月8日)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1999年6月20日)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论美文选》(1999年6月22日)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论美文选》(1999年6月22日)-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张唤民 陈伟奇 译    知识出版社

1999年4月2日 购于99交大书香广场。
1999年6月22日读完。

选取弗氏有关美学的论文(或节选文)九篇。分别为选自《释梦》的《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1900)论及文学作品中的Oedipus Complex;《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1905或1906),个人理解即由于戏剧中冲突性质的不同而产生一种心理剧,或可对冲突进行分析;《作家与白日梦》(1908)论及幻想(“游戏”)与文学创作,很有启发;《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是篇长文,行文结构很从容,但读后有些目炫,而且并不很相信(或换词为“理解”),不过分析的方法可以一学;《米开朗琪罗 摩西》此文最让人注目的是对细节的分析(而不是忽略或又是一般的重视)而得出的结论;选自《精神分析学导论》的《精神 分析美学上的应用》(1917)《论幽默》(1927);《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1927])对复杂人格的陀氏进行分析,但未免有些论据不足;选自《文明和它的不满》的《论升毕》(1930)即欲望的发泄(而不是性欲)的理想出口,换种法式说也许人们更能接受(即不用“性欲”或“欲望”等令人联想的词语),而在实际上是相同的,如果能从语言表面看实质,那么许多被人认为“错误”的理论本应有可用之处的。

下面对弗氏著作的阅读计划的《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学导论》

 

相关的文字: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释梦》(1999年6月8日)
读书笔记:《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1999年6月20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