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2004)

读书笔记:最近的阅读(2004-12-24)-

2004-12-24
《诗的哲学史——张东荪咏西哲诗本事注》
张汝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2日购于当当网。
收录45首张东荪关于西方哲学家的诗,张东荪用短短28字描述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特点以及他对于他们的看法;张汝伦的文字则是一种较详细的注解。开始阅读的时候,前几次都是读了几篇就很久没有再看,这次却是拿到手上不忍释手了。张东荪的诗,读起来如果出声,还能感觉出一些用字用韵上的精彩,也是旧诗的一种特色。经过张汝伦的注释,虽然大都是一些别人的观点(罗素、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等等),但每篇读起来就相当一篇独立的对于哲学家及其思想、生活的简介,同时也解释一些张东荪看法,很有趣味。

 

2004-12-23
《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
汉伯里.布朗 李醒民 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Robert Hanbury Brown,1986 The Wisdom of Science: Its Relevance to Culture and Religion.
2004年9月30日购于西安万邦书店。新世纪万有文库之一。
内容很有趣的一本小书,不到200页的文字。书的四章如下:改变世界;解释世界;科学的文化维度;科学的宗教维度。由一般的理解,科学的功能在于改变世界,但其实还有一个层面就是解释世界。作者在书中也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分开谈论。从理解世界的观点出发,科学与文化和宗教的关系也更容易讨论。而如果相反,从纯粹的应用出发,科学与其他则缺少一种共同的语境。想到丹皮尔在《科学史》中也曾经强调过科学的动机的问题,他的理解是"对于纯粹知识的追求",由此与技术分开,而进入科学与宗教等关系的论述。阅读中的感觉后面的部分比较仓促,由于篇幅没有展开一些问题的讨论。在第二章中讨论基础研究问题时也有不少值得一读的内容,例如基础研究的目的、以及支持基础研究的体系等。

 

2004-12-21
《当科学遇到宗教》
苏贤贵 译 三联书店
Ian G. Barbour: When Science Meets Religion: Enemies, Strangers, or Partners?
2004年6月18日购于卓越网。作者的学术背景是物理学博士,之后又获得耶鲁大学神学硕士,由是也可以理解书的名字和内容。关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作者提出了一种四重分类法(fourfold typology),即冲突(Conflict)、无关(Independence)、对话(Dialogue)、整合(Integration)。在第一章有一个宏观的概念以后,作者在之后在这样的一种分类框架之下,分析各个学科中各种理论及其与宗教的关系。简单地选读。

 

《神话的时代——神祗和英雄的故事》
布尔芬奇(上下册)胡容发 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Thomas Bulfich: The Age of Fable or Stories of Gods and Heros.
2004年9月30日购于西安万邦书店。新世纪万有文库之一。以前看希腊神话,经常为其中人物复杂的名字折磨,这次打算再看些相关的东西,结果是类似的。当然这本书并非只有希腊神话,而包括其他各种文化下的神祗和英雄(可惜没有有关中国的内容)。作者在书的结尾初谈到神话的四种起源:圣经说;历史说;比喻说;自然说。因此可以理解这些含混历史神话边界的内容也在书中出现。作者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介绍神话主角以后加入后世诗歌中引用的相关材料,类似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典故。神话和典故同样是存在文化中的一种基础的元素,包含了不少文化底层的因素。倘使这样的元素逐渐消失,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将变得十分困难,以致由亲切而成为鸿沟。
以前对于中国神话的材料还是很有兴趣的,买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却由于阅读上的困难,仅仅存在兴趣的层面之上。想到钱穆在《中国文学论丛》中的观点,在文字上的断层也将带来文化上的隔阂。面对这样的情况,东西方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应该也是可以相互比较的,我们无法完全读懂一些古典的著作,同样在西方诗歌中许多神话的内容也并不是被现在的读者所理解的。钱穆想到了去编写一些古文的自学的教材,而 Bulfich 这本书应该也是一种类似努力。

 

2004-12-20
《中国文学论丛》
钱穆  三联书店
2004年2月18日购于西安解放路行知书屋。
文集的形式,而不是专论,不少是演讲的内容。作者对于传统文学的钟爱渗入字里行间,同时也加入不少作者关于中西文学文化思想上差异的比较,读来也是趣味不断。倘使这样的一种文化消失,确实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文学的形式中依然存在了中国传统思想,以及一些文化层面的东西。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化革命的影响,延续数千年的文化出现了断层,现在也没有办法想象以后会以何种方式偿还和补偿。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最近看的几本有关求职的书(2004-12-17)-

2004-12-17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Richard Neilson Bolles: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借阅于钱学森图书馆 C913.2/36。关于求职的一本书,讲述一些方式上的问题。很多东西实际只是常识,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想寻找的职业的相关的信息。传统的求职方式是比较低效的,毕竟相关的工作是繁重的,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样的问题就会有不少收获。书中列举的数字是通过Internet寻找工作只有4%的人成功,而通过主动出击则可以有86%的成功率。虽然作者是美国人,其实有很多的东西还是相通的。
三条基本的原理:
1. 总是有工作(职位)空缺,等人去填补;
2. 你能否找到这些工作,取决于你所采用的求职方法;
3. 如果你正在求职,并且无法找到这些空缺的职位,你就需要改变你正在使用的求职方法。这些职位依然空缺,等你去发现。
常理却很受用。

《外企面试宝典》仇朝兵 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Matthew J. DeLuca and Nanette F. DeLuca: More Best Answers to the 201 Most Frequently Asked Interview Questions.
借阅于钱学森图书馆 C913.2/44。将一些面试常见的问题分类分析和解释,以期得到一个考虑后的回答,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细节问题。英文的书名更贴切,而中文的书名无疑是针对读者去的。很粗略的阅读,找一些以前遇见的类似问题,以及一些感兴趣的问题阅读,由是来看面试也果然是一件可以琢磨的事情。

2004-12-16
《自由职业》陈娟 等编著 九州出版社
借阅于钱学森图书馆 C913.2/43。类似一种材料的汇编,题目很吸引人,但文中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清晰。针对性是广泛的,仅仅是提供一种可供考虑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定位为畅销书的书籍,出版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错别字等印刷的错误。文中提及存在更多"自由职业"的一大因素是Internet的信息便利,在自己以前的考虑中也是一个必须利用的优势,例如CAE连锁店、建立在虚拟和现实混合的书店等等。由许多的东西仍然需要更具体的构想,因此现在的决定是工作一段的时间,积累必要的经验和人际关系。

...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最近的阅读(by 2004-12-13)-

2004-12-13
《大灭绝》许靖华 任克 译 三联书店
2003年2月8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争议一直存在,这本书中作者作为研究恐龙灭绝的科学家,以灾难中的物种灭绝对这一理论提供了反证。决定生物生存与灭绝的是机遇而不是优越性,这样的结论其实还是比较新的。对于进化论的检验,可以使用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原理。进化论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猜想,却更专注对于过去事实的解释,而不是预测。在一个物种灭绝之前,我们无法说它是不适应的;而也无法说现在存在的物种就是最适应的。由进化论得到的不少政治上的应用,往往是后果无法想象的。如果从机遇角度出发,至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书中所述的恐龙灭绝的猜想是,大陨石的撞击,影响了海洋生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地球气温升高,从而大型哺乳动物在一个阶段之内灭绝(而不是突然的灭绝)。这样的假设,每一步都有一定的事实支持,但感觉中总因为有太多的关联步骤,而并不是完全确信的,不过应该从现在来看是合理的。记得有一本好莱坞的电影,就采用了这样的假设做了商业化的操作,影片中的科学家的解释与书中所述也是类似的,虽然是一种很有实效的科普,但总感得编剧被某个学派的科学家收买。

研究地质科学,却可以为恐龙灭绝提供很有力的证据。地球本身就是证据,只不过证据随着时间逐步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这本书所述的研究问题中是明显的。学科之间并不仅仅是相互合作,也可以对一种猜想提出不同角度的支持或反驳。
最后一个小节的题目是"人类存在只是偶然"。

 

2004-12-8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 三联书店
2004年2月18日购于西安解放路行知书屋。作者按传统思想中的关键词:道理、性命、德行、气运四部分讲述一些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文字大都是总体上的解释,而不涉及具体的思想家和流派。因此基本的假设是总体的思想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本书也仅仅是翻阅大体的内容,而没有深究。

 

2004-12-7
《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沈昌文 作家出版社
2004年购于Joyo网。作者曾是《读书》主编,本书中收录的文字除第一篇是综合的回忆,后面的是杂志后的编后絮语。一般是对本期杂志文章的一种概略性的提要,因此读来也只是略读。按照作者的说法是从"无"编辑《读书》的,也因为这种宽容的精神(在书中有好几篇提到"宽容"的),那时的读书的文章是很精彩的,各种观点的汇杂。近年的《读书》很多的文章走了学术的道路,却偏离了原来创刊的初衷,好看的文章则需要等待和寻找。

 

2004-12-1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卡尔.波普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实际上是波普尔的文集,有不少讲演和发表的论文收录,只大概看了前面的几篇,现在的心情始终很难静下来去看这样的文字。正如书的名字,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构建是建立在猜想与反驳之上,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纳和证实。由这样的区别确实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样的认识,因此波普尔的体系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上的。与传统的认识体系不同,从实际观察->猜想->理论体系->证伪的检验,每一个的理论体系我们都不能称其为真理,只是至今没有被证伪的理论。对于已成体系的反驳和改进也成为科学工作的必然,而不是应当被奉为神明。由是科学逐渐接近真理。

 

2004-11-30
《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任恒俊 海南出版社
2003年11月2日购于西安钟楼万邦书店。简略翻阅。从科举(为官的途径)到官场上的诸多方面,以实例为主,按照主题编排。

...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何清涟 《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

2004-11-29

《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
何清涟  今日中国出版社

2004年购于卓越网。
简单地阅读,有几个观点是值得注意的:
1)腐败行为对于经济的损害是我们所关注的,但实际上对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其后造成的各种相关的问题,实际也是伦理道德体系断层与重建中出现的。
2)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最缺乏的是"公平与公正",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认为需要通过人文教育的手段逐渐地达到。

 

与以前所看吴思的书(《隐蔽的规则》)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吴的书过分强调了社会问题本身,只是用"经济学"的方式去解释问题存在的合理性,却没有任何对于问题解决的方式,也许吴认为最好地方式就是适应这样的规则。而何清涟也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去观察类似的社会问题,更客观地陈述问题,在"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上采用更进一步的理论,处处体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同时在寻找一种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例如文中提到的人文精神。对于这种差别的一种解释是,吴在谈论历史,历史就是寻找事件内部的规律;而何在谈经济,经济学是致用的。吴书,虽然一直在谈论历史事件,个人的感觉是在借古喻今,但给人感觉这样的规则古已有之,一直如此;何书却相对积极,研究现实的问题,给出的数据、例子是触目的,却始终在寻找一种重建伦理道德体系的方法。谈论到农民问题时与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由于关注的内容不同,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官民关系。后者更关注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而何清涟更关注一种权力的变化,例如宗族的势力及其与官员权力的结合等。

 

何女士的叙述,给我的感觉是有力的,不少地方采用数据说话,却并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而是一种数据上的反差和对比。例如P375,"而我们这个国度,可以每年花200个亿的公款去洗桑拿浴,可以花近2000个亿的公款去吃喝玩乐,却只能拿出1000万来作为社会科学基金。"

 

结语中(P377),作者这样谈到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可以略见她的观点:
"从反复思考以后,我终于悟出,一个富有的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如果缺乏对社会批判力量的博大包容,缺乏对除物质之外更深远的精神追求,这个社会一定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向何处,那些财富最终也只会被用在一些对社会有害无益的追求上,如吸毒、赌博、玩女人、花天酒地、造豪华阴宅......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社会,无论对其怎样宽容地进行评价,都不能认为这种状态算是完成了‘现代化'。现代化应该有其特定地精神内容,没有精神追求的社会,财富最后都会花费到畸形消费上去。"

 

相关文字:
读书笔记:《闲话读书》《中国农民调查》
读书笔记:《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吴思)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闲话读书》《中国农民调查》-

2004-11-20

《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前几章的纪实看得触目惊心,如果没有年代的提醒,确实不能够想象离我们这么近。后面部分则是对于解决农民问题过程的记录。"三农"问题也作为一个近期讨论的热点,而本书则专注于对于事实的调查陈述,而不是提出具体的方案。作为报告文学,对于人物的刻画介于历史性和文学性之间,读来感觉十分单一,人物流于概念化、脸谱化。
有一些关于村官的疑问,村官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支持的势力的,不然很容易就失去权力。因此问题在于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激化,便产生了一些可怕的结果。书中的处理似乎忽略了一些问题。例如权力方和中间派的反应。
关于这本书,还有许多法律上的纠纷,还有禁止发行的传闻,但从内容上看,也不至于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最后的重点放在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官员的刻画上,应该说并没有"方向性的错误"。如果这样的文字也没有包容性,很怀疑那些我们能够看见、知道的东西。

 

2004-11-17

《闲话读书》 [法]安妮.弗郎索瓦 俞佳乐 唐媛园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前曾经读过这本书(从图书馆借阅),重新翻阅的过程仍然是充满乐趣的,应该也经得起第三、第四遍的阅读。一个钟爱读书的女知识分子对于书籍以及阅读的感受。很琐细,短小的极具个人化的文字,也没有功利的色彩。文字本身也展现了女性化的特色,许多对于细节的描述,对于感性的描述,很有趣。没有很专注的知识的介绍和理性的批判,看不出一丝的"架子",而关注作为一种个人存在的阅读。
一本很可爱的小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