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9 月, 2005

上周末的行程 Dortmund

上周五早晨,ICE到Dortmund,到周一傍晚ICE回到Karlsruhe。
 
对于Dortmund的印象,到德国前是通过BVB09-Dortmund的足球队了解的,10年前CCTV5开始转播德甲,多蒙的球队就已经给我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们一身服装,活活一群大黄蜂。这次去多蒙,球迷商店不开,不过隔着窗子还是看见了球队的吉祥物——大黄蜂。今年因为球队的经济问题,搞得一直低靡不振。在威斯特法伦球场旁边,由于明年的世界杯赛场的缘故,附近正在加建火车站、通道和停车场。球场附近就是球队日常训练的地方,去的那天正好有常规训练,现在的球队中,似乎只认识身高2米的科勒。
 

 
国内的资料上说,多蒙是重工业城市,会联想到中国的东北,但是在多蒙走走,就很容易走进森林(或者Park),威斯特法伦球场南就是一个不小的森林。市区的天空也是很蓝,但感觉卫生状况相对Karlsruhe略现不足。不过人口确实不少,走在他们的商业街Westehell Str上,有种回到国内的感觉了。
 
 

 
由于多蒙在德国北部,住房和消费较低,生活也可以过得不错。这次由于是帮女朋友安置房子的问题,有些事情出了问题,于是一直焦头烂额,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在周围走走。
 
星期一,从多蒙回Karlsruhe,由于是一个人,胡乱看的时候,发现ICE的时速竟然保持在300km每小时。回来的ICE特别的空,一个车厢只有5、6个乘客。德国的火车票一般没有座位和车次,旅行的自由度很大。如果需要座位就要预定一个Reservation,然后在车上会有现实哪些作为被预定了。到达科隆的时候,看见就在车站旁边的科隆大教堂,大是一个特色,问题在宏伟的同时毫不缺乏细节,500多年前的德国人就凭着宗教的热情建立了这样的教堂,似乎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过了科隆,遇到了黄昏日落,暮色下的小镇和其中的教堂,竟然和我space上的背景十分相象。法兰克福附近的空中,西面同时有10几架飞机在飞行,如果没有这些飞机,如果没有乘坐的ICE,很难将德国与现代化联系起来。

Comments (9)

德国大选

最近进行的德国大选,由于德语的问题,以及没有电视,没有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不过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其一,就是候选人的宣传画,我名之为“笑必露齿”,施罗德的除外,也许是由于是现任总理的缘故。十分明显的政治式的微笑,使劲咧开嘴角,争取露出牙床。如果仔细比较一下不同的照片,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旁边有党派和自己的一些简单化的标题。这样的宣传画罗列在街头,不少也被人恶作剧式地画上眼镜和胡子。
 
其二,宣传和造势。在市中心地广场附近分发候选人的资料。发不完的资料不知道明年是否可以“废物利用”。
 
其三,办公室的德国同事,对政治十分感兴趣,最近一直利用上班时间看些Spiegle上的政治评论。而且他还喜欢和人辩论,最近几天来“车轮战”辩论,搞得我在一旁听得头都大。辩论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导致吵架,和所里印度人争论民主的问题就持续了几天,还好用的英语,还可以听懂。
 

Comments (2)

关于黄仁宇的阅读笔记

Comments (4)

黄仁宇《黄河青山》

《黄河青山》

——黄仁宇回忆录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03购于西安东门路天德书店。

20011229读毕。

 

这本回忆录是在80年代完成的,并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组织的,有不少时空的转换,似乎不是写“回忆录”,而是对往事进行梳理。分为两部,国内与国外生活,期间有不少略过的事件,叙述者并不在意于它整性,而着重对叙述事件的看法。

 

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对中国现实的关心,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并且作为接触两种文化的学者,致力于使美国社会及学界了解中国。也因为这样一种夹缝中的身份,其观点也较难为美国学界所接受,其间的遭遇也在书中有多层的体现。作者却不因此而改变,坚持观点,忍受着现实。只是写完回忆之后的十多年的生活描叙无从寻觅,也不知道作者如何去看待以后事件与之前的境遇的。

 

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之前的黄仁宇,积累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在历史变革中的经历。于是在以后的历史学家的生涯中也往往出现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如博士论文《万历十五年》的学科交叉的另类的叙述方式,也的确会不易为正规所接受。幸而有作者的信念所坚持。

 

对于中国,黄仁宇强调的是中国上下层结构的脱节,难以从数学上管理以及长期的历史合理性。观察本身体现出一种留意、关注和思考对问题看法也不走极端(如对蒋介石、毛泽东历史作用的看法),也因此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批判的同时似乎也应该注意到黄仁宇思考独立与冷静,并不按主流与权威为导向,而这种独立的代价便是孤独。人在孤独中的思考会怎么样,怀疑自己以至放弃,还是坚定以致固执,黄仁宇的个人经历便是一种。他不忌讳写到自己的被解骋,甚至写到了当时的真实感受,阅读时可以确实地与作者共同经历一个回忆过程,一段人生。

 

《南方周末》还评其为年度的好书,而在《万历十五年》出版时,它又受到什么评价呢?两者可以比较吗。

发表评论

Van Loon’s Geography

Van Loon’s Geography

--------The Stony of the World

H.W. Van Loon     海南出版社

 

2001514购于西安东六路书店。

20011228读毕。影印本。

 

面对地理的话题,Van Loon 仍然使用他一贯的叙述方式,正如副题表明的,讲故事。文字是简洁生动的,只是这一次的话题没有什么一条连续的线索,是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讲述相关的事件。似乎仅是借着地名在叙述,很难简单地归入“地理书”之一类的。

 

少了叙述的连续性,散落的文字读来没有什么条理,似乎忽略某一段落也无关紧要,而书后的索引则是以后的使用提供方便了。

 

房龙仍然在他的讲叙过程中不断表现自己的取舍价值观,甚至有时可以使人忘却原先的主题。对于原文的阅读则是一种帮助,提起兴趣、去理解、去共感。

 

海南出版社的这套影印版的English Reading Library,也于外研社的一些专业影印书之后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但所面对的读者仍然有限,于书店中见到的情况是文库的几册热销,而其余的则相反,也将为出版社下一辑提供一种选择的参考。

 

当然希望更多。已购且列入读书计划的有Mark Twain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van Loon: Tolerance

 

Comment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