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3 月, 2006

一个上午的讨论

老板约的时间,办公室小伙做的问题和我已经完成的一个工作有些类似。采用一些数值方法Implementation(不知道对应合适的中文)一些材料模型,对于我来说,最主要的工作是后面对于材料模型的改进。而德国小伙博士做了3年,主要的工作就是Implementation,完成这一步,博士就可以毕业(?!)。正好有些共同的话题。
 
从9点一直到中午,都过了午饭的时间。中间换过3次咖啡,休息2次,讲到最后头脑有些晕,英文说累了,竟然插了几个蹩脚的德语。老板开玩笑说,下次就直接用德语了。这样的一个上午确实有些”体力“透支,倘使这个就是Brainstorming,感觉实际上是Brain Washing。
 
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让德国小伙先用一个简单的方式(Forward Euler),如果可以就做下去,而不会用更优的算法(Backward Euler)。以前和德国小伙讨论,竟然搞到写线性方程的地步,不过,他的优势就在于写程序了,算法得到以后,改进的速度惊人。越来越感觉这边的研究,特别注意应用,而不是偏理论的工作,有好处也有不少的问题。

发表评论

基莱《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

* 《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
  [英]T. 基莱  王耀德 等译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Terence Kealey (1996) The Economic Law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N09 535 C.7)“鸟瞰科学”丛书之一。
  作者基莱(1952- )是牛津大学博士,剑桥大学临床生物化学系的Reader,书前有他的照片,感觉很像费曼,如果在英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产生类似费曼的人物,确实是小概率的事情了。成书的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削减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以致牛津大学拒绝授予其荣誉模式学位。这样的政策的实施,在科学界引起这样的反应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作者却用了近600页(中译本)的篇幅说出了问题的反面。从历史上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以及许多具体的数据中,作者看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来源,本并非是政府的投入,甚至有时政府类似的投入行为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纯理论科学研究的经济投入来源问题,才是这个问题的真正所在。而显然作者也布置了很多的篇幅来说明这样的问题。
  关于科学研究与经济的关系有培根和亚当.斯密两种模型:
1) 前者的模型可以成为线性模型,如下:
政府资助的学术研究 -> 纯理论性科学研究 -> 应用科学或技术 -> 经济增长
2) 亚当.斯密的模型如下:
                         已经存在的技术-> 新的技术 -> 财富的增长
                                           |              |
             纯理论科学
 这两个模型的差异有可以看出后者说明了以下几个观点:已经存在的技术(不是科学)产生新的技术;技术也产生新的科学;政府资助没有必要。
       显然,培根的模型是科学界引以为所以然的,但作者基莱却利用分析和数据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科学发展的经济基础又是什么呢?作者在书中这样列举了几个来源:“在英国自由市场条件下,至少有五种不同的科学研究方式,这五种方式即:(1)业余科学爱好者;(2)经济上主要依赖工业的科学;(3)由工业资助的大学里面的科学研究;(4)由个人资助的大学里面的科学研究;(5)还有一种大学科学研究,其经费主要来自学费或回扣。”作者也比较了不同国家个人、政府的科学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由此证明以上的几个方式是更有效。
       基莱在书中的论述方式有些问题,经常以个体的特性,如人品,放入科学问题的讨论中。如斯蒂文逊的知识背景的贫乏而有所发现,来推出发明本身仅仅需要技术而不是科学的结论。显然这是科学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飞跃,实现它的个体本身并不能推翻原有的规律,又如比较培根与斯密时,给出两者的背景资料(当然是首先经过作者的选择的),以展现“骗子”与“正人君子”的区别,虽无刻意的结论,却是一种明显的引导性的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中最终的结论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之上的,反观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仍然需要政府的投入。毕竟在现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背景,还不可能拿出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科学的研究;个人也没有富裕的资金去进行类似的研究;国民的收入水平尚不能普遍地支付高等教育的费用;……政府经济投入的角色尚无法淡化。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费的申请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以致浪费很多的精力去申请而不是去研究。甚至无法保证科学家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却是漫长而痛苦的。
 
 
 
  另翻阅曾国屏等著《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N02 552)。有若干摘录:
  1)钱德勒(Chandler)从理论上将写作分成两类:规划者(planner)和发现者(discoverer)。规划者倾向于把写作当成纪录和传达想法的一种手段,这些想法在落笔前已经在脑中清楚成形了。而发现者则倾向于把写作体会成一种“发现”自己想说什么的过程……所以不同写作工具会影响写作和修改过程,并进而影响作品的最终面貌。——Daniel Chandler, The Phenomenology of Writing by Hand.(1992)
  2)写作工具的特征:Directness of inscription, Uniformity of script, Speed of transcription, Linearity of composition, Boundedness of surface。用Chandler的理论来分析笔,打字机和电脑写作的关系。
  这也是这本书中的基本分析方式,利用一些现有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更确切的说是一本论文集。

Comments (2)

MSN Space升级以后...

功能多了些不错的,不过速度明显慢了不少,每次载入页面(主页和编辑页面),都奇慢无比。原因是不是图片?感觉自己的机器是老牛拉破车了,整个计算机都感觉一段时间没有响应,至少不是硬件的原因,难道是Maxthon浏览器?原来可以打开一大堆别人的空间,慢慢看,现在好了,等载入要很长的时间,长得以至于失去了看的兴趣,唉...
 
感觉有些类似用MS Office写Paper,随着域,图片的增多,逐渐失去了灵活性。原来硬件不断发展的动力,是软件的“发展”。

Comments (1)

世界杯临近,足球的节日

今天晚上的足球出乎意料的多,原来是世界杯已经开始100天倒计时。傍晚的时候,中国和德国女足国家队的比赛,中国队场面和机会都不及德国队,球员的体质也相差很大(可能由于德国场地的寒冷),幸好一个角球直接入门,自己的守门员也出奇的勇猛。终于,1:0胜了德国女足,看得心惊动破的。
 
马上,又是意大利和德国的世界杯热身赛,直到今年6月9日慕尼黑的第一场开幕,进入足球的盛宴。可惜,现在手中没有一张门票,眼看就要泡汤,只能在家看电视了。
 
不多说,看球...

Comments (6)

几款入门级别的DSLR

有空看看 dpreview,几款入门级别的DSLR。到色影无忌上看些照片,效果果然和消费级别的DC差别很大。周末到Mediamarket去“参观”,相机大得有些出乎意料,主要原因还是入门级别得DSLR一般都是工程塑料的外壳,结构要求和实际观感都很是“庞然大物”。
 
  • Konica Minolta Maxxum 5D
 
  • Olympus E-300 EVOLT
 
  • Canon EOS 350D
 
  • Nikon D50
 
 
 
刚看完上面的几个评论,就看见 Panasonic的第一款DSLR的新闻。外边非常Leica化,简洁清晰。刚出来,连价格都还没有参照,只有流口水的份了。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