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4 月, 2008

07/08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经费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成立于2006年,同年获得德国第一批"精英大学"(全德共三所)资助。学院由位于卡尔斯鲁厄的两所研究型机构组成,分别为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和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aet Karlsruhe TH)组成。

下面是今年的更新 (FZK: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 UniKa: 卡尔斯鲁厄大学; KIT: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总经费(百万欧元) UniKa FZK KIT

268 408 676

工作人员
总数 4269 3690 7959

其中
教授 266 63 279*

科研人员 2448 2328 4776

学生
18353
(*其中27人在两地任职。)
数据来源:www.kit.edu

经过与去年数据比较,对于卡尔斯鲁厄大学,两次统计,经费几乎一致。而对于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年经费从去年的3亿欧元,增长到今年的4.08亿欧元,增幅达36%。在这里,更倾向于这样的解释:去年的统计数据不完全。毕竟对于整个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来说,经费的来源相对复杂。
另外的可能性就是,由于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很多与能源相关,例如,生物能源、地热、核裂变和核聚变。这些问题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重要。

发表评论

春日,昆虫以及蜗牛

周日,住的地方附近。

见识一下欧洲的"巨大"蜗牛。

德国的野生韭菜

Comments (2)

关于4月12日卡鲁游行总结的讨论

藏经阁上,组织者对于4月12日卡鲁游行的总结
有不少我不是很认同的对于当时的陈述,我的回复如下:


非常感谢组织者所做的准备工作!


不过看到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感觉还是有些话想说。




(一)


作者写道:“这个可以从我们的反馈单上看出,留下签名的德国人都是集中在活动前期的时间段。” 似乎后面的潜台词是说,活动的后半部分,因为“失控”而没有得到德国人的支持。




我觉得作者说的“失控”,应该是指唱国歌了。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站在方队的东北角,前面就有一个签名的桌子(可能别的方位也有,所以作者可以得到和我不同
的结论)。至少这个桌子上的第一个名字,是在我们集体唱完国歌以后,也就是从后半部分才开始的。签名的是3、4个德国小年轻,dolc上有照片。



我个人对于这个活动的印象是,前半部分,由于时间略早、地点略偏等原因,受到的关注较少。反倒唱完国歌以后,
方有起色。我个人觉得这个“无声的呐喊”是需要因地制宜的。你想想慕尼黑的广场,从大小、方位、人流量,都不是卡鲁可以比较的。在Marktplatz,
100多人被压缩在南部的小广场,一般德国人,老远一看,黑压压一片、都不作声、神情严肃,远观一下就离开了。况且前半个小时,路过的人没有几个。也就是
说,在地点A可行的方案,可能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到了地点B,并不一定有相同的效果。




当然,我的假设是,作者所说的“失控”,等同于唱了国歌。个人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去害怕这样的“失控”。



可能最后,有些挑衅、和不同意见的争论。但这些实际上说明了,至少活动受到了关注。毕竟,我们应该容许别人的不同意见。活动的目的,实际上也只是
为了说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为了最终去说服别人。我不清楚所谓活动的“成功”怎么定义。如果到最后,根本就没有任何来自德国人的不同的争论,我想这只
能是因为他们并不关注、或者不愿意(就像活动的前半部分)。相反,众多的反对的声音里头,我们得到几个支持或者同情的声音,反倒是可贵的。




(二)


关于以后的行动,我个人觉得这次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1. 关于宣传。固然主题依然是“无声的呐喊”,大部分人,可以在后面,保持沉默,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宣传队员”。游弋在方阵附近,对感兴趣的德国人,进行讲解和说明。“宣传队员”需要特别的培训,语言以外,更需要应变、知识、逻辑和对于常见问题处理的能力。



2.
关于媒体。组织者们最初的担忧是,害怕媒体歪曲事实,所以拒绝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就没有通知媒体(后面一点,我不确定)。我们没有必要回避媒体,而是应该
寻找一些相对中立的媒体,准备几个“新闻发言人”。毕竟广场上虽然有一定效果,经过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想法。当然如果媒体歪曲事实,其实反倒可
以作为我们反击的证据。毕竟任何一次 Protest、Demonstration
都是要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如果不通知德国的当地媒体,我们只能在华人的圈子里产生更多的影响,而这恰恰与活动的初衷相反。



3.
关于西藏和奥运。我觉得在活动中,既然没有藏独,就没有必要强调西藏的问题,而是集中到媒体偏向性报道的问题上(当然这次活动中,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就是关于奥运,记得有一个横幅上提到了类似“不要将奥运政治化”的问题。个人觉得这个标语是有问题的,支持或者反对北京奥运的人们,都早已经把奥运政
治化了。反倒是介绍北京奥运,以及支持北京奥运,才是真正的主题!例如,介绍中国人对于奥运的准备和贡献,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普通人对本次奥运的期望和努
力,因此抵制的行为伤害的将不仅仅是政府、而更多是一般中国民众。




4. 关于挑衅和不同的声音。既然申请到警察局的批准,我们没有必要去害怕由此产生的失控问题。毕竟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属于被动的一方,而不是相反。大部分人是理性的,旁观者也是可以看出来, 这是挑衅者自己的素质问题。

发表评论

4月12日,卡鲁游行归来

2008年4月12日,卡尔斯鲁尔市中心广场上。
100多年轻人,竟然从单位里去了20多人。
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期望什么结果。
刚回来,等着慢慢上照片啦。

PS: 老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爱国的。
友情出演:老陈、火星人、小徐、吵架刘、小小王(2岁)和小白等。

Comments (8)

关于历史与媒体的反省

昨天看Youtube上一个西方人比较客观地介绍西藏的视频(可惜现在忽然忘记链接了),其中有句话:

Study history, not the media. The truth is not to be found in the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
"研读历史,而不是沉迷媒体,真相不可能在电视节目里找到。"

这句话实际上并不一定就事论事。

就目前西方媒体的煽动,估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都会开始怀疑,这些媒体背后的动机。想想,对于大部分西方人来说,这个西藏几乎和他们的生活没有交集,而媒体里整天都Tibet长Tibet短的,观众是会厌烦的。西藏,很多西方人都不知道具体的方位、大小、人口和文化。就开始挥舞"雪山狮子旗",就开始高叫"Free Tibet"。表面上看上去,俨然人权斗士、正义使者的样子,可惜往往暴露的是背后的无知。当然,以此赚钱买狗罐头吃的,人家也不容易。

不过有个问题,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开始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真正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是不是在过于依赖媒体(电视、杂志和网络)?而由此,对于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是不是有我们起码的尊重?处理民族问题,如果带着难以消解的偏见,把自己看作救世主,是不可能做好的。看到各地论坛上,青年们、尤其在海外青年的,几乎一致的讨伐西方媒体和政府的呼声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听到一些别的意见呢?

其实,静下心来,回顾从解放以后对于西藏的民族政策。不能否认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当然也不能忽视50多年建设的成就。只举简单的一个例子,西藏的那些政府官员,真正尊重人家的宗教习惯,还是嗤之以鼻?抑或,以无神论去"俯视"藏传佛教;以汉人"俯视"藏民。其实关于官员们"俯视"的态度,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政府机关办点事情,看到的大都是这样的眼神。也许我们已经太熟悉了,以致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态度带到藏区,藏民会怎么想?总体来说,国家对于藏区的建设瑕不掩瑜,这也是我一直和德国同事们强调的基本事实。

看看达赖的《告全球华人书》(实际主要是针对汉人)、《告西藏同胞书》,表面上"和平""人权"不断,字里行间却显示了他的狡诈。文字投西方媒体所好,又同时不失影射。玩起权谋,达赖的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和他同时期的政治家,在位的、在世的还有几个?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他的文本,看见的其实是不断地挑拨着藏汉的矛盾。谈判都是幌子,看看他提出的条件。无论如何,在西方媒体中,他都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加上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的闹剧,我们是不是开始难以区分藏民和藏独的区别了呢?达赖还在《告西藏同胞书》对藏人们说,"不要破坏汉人的奥运。"何其奸诈的语言。现在觉得,其实这种几乎举国的愤怒(绝大多数是汉人),很难去处理好民族矛盾。而恰好中了达赖的奸计,被民族分裂分子落了口实。

还有一个问题是,其实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藏独分子的时间表和奥运空前的一致。我现在其实只有一个希望,就是硬着头皮、承担着这样的压力,把奥运办好。至于以后,我坚信愤怒本身不能解决好问题,恰好相反。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可以认清所谓民主自由的西方媒体、也可以更新一些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基本认识。最主要的收获是,我们看到中国年轻一代,尤其在远在海外的华人,在关键的时刻,义无反顾地站在一起,站在母亲身边。我想,这才是西方真正要害怕的东西。

Comment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