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0 月, 2008

杨白劳的时代

Solidot 上的一个新闻:

---
美国国债计数器是在1989年树立的,当时的债务仅仅为“2.7万亿”美元。

由于经济危机,在上周六早晨,美国国债已经超过了显示器上的数字范围, 达到了惊人的 $10,150,603,734,720,或粗略计算为10.2万亿美元。为了容纳多出来的“1”,时钟被临时修改,“10.2万”亿中的 “1”移到了LCD显示器的左边,以前显示美元符号的位置,现在是和美元符号挤在一起。这个过时的计数器将在2009年被一个新的时钟取代,它能显示的数 字是一千万亿,也就是1后面跟15个零。估计这个应该能维持比较长的时间。
---

PS: 最后那句话比较搞笑,一看就是搞技术的人说的。

CNN网站上的图片。后面还有一个数字,是平均到每个美国家庭的债务,8万6千美元。

Comments (2)

科学工作的动力?

饶毅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下村脩)。摘录如下:

下村修1928年生于京都,长于长崎。1945年他16岁时,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他曾失明数周。1951年,他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1960
年获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196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63年至65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65年回普林斯顿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直到1980年。估计是约翰森退休后下村修不能待在普林斯顿了,所以1980至2001年他到麻省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并有波士顿大学兼职教授之软差。

下村修1961年33岁做出重要发现(1962年发表),到1974年46岁时,全部关键实验完成。但到80岁的今年,他几乎是默默无闻。他多年没有实验
室,在约翰森实验室做了近20年博士后,不是为了功。他也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不是为了名。GFP后来带来了相当的收益,但下村修没得,也不是为了利。

下村修加入生物发光研究是1955年在日本做研究生时,导师让他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去开阔眼界,而那个实验室的导师介绍他做荧光素。1959年导师逝于癌
症,1960年他到约翰森实验室。约翰森给他看水母发光,要他做,可是第一次演示根本没有发光。但下村修被约翰森感染了,决定做这个课题。1961年约翰森开了七天的车、每天12小时,带下村修横跨美国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Friday
Harbor)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有很多原料,他们在1961年夏做出主要发现。

下村修开始做研究时不知其重要性,只是对生物发光好奇。发光的生物学意义,至今尚不清楚;而发光蛋白应用的重要性,下村修不仅当时不知道,而且以后相当时
间不清楚。水母素应用于检测钙,是1967年由Ridgway和Ashley提出。最初下村修和约翰森只为提取水母素,而GFP是副产物。现在,这个副产
物的用途比原来的正产物还大。GFP作为示踪蛋白是普瑞舍极力鼓吹。广泛应用在1994年以后。从1974年获得GFP到1994年,下村修并未大力推动
GFP的应用。

下村修乐于做这项工作,只需很基本的条件。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做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今年80岁的他,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

PS: 后面还有饶毅的一点分析,但仅仅看到上面下村修的科研经历,实际上已经足够说明不少的问题了。在很多人眼中,倘使没有这个诺贝尔奖,下村修的简历实际上算是一个"失败者"(20年博士后,最后也没有一官半职)。但他做研究的根本动力是"好奇",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个已经能够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幸福感了。开始关注的是那个共同获奖的美籍华人钱永健,但下村修反倒更有趣味。

Comments (7)

所里的印度同事

昨天下午,所里的印度同事S来问怎么延合同的事情。于是开始聊天。S是我见到为数不多的几个不善言辞的印度人之一。以前,还有过一个说话很少的印度学生,不过干起活来,效率极高。关于这个工作,当年他找这个位置的时候,是发了400份简历后得到的。还好现在都是Email求职,否则发邮件的邮资都够一个月工资了。我说,其实,你直接和老板说是最好的方法。然后聊到在印度找工作,虽然机会多,竞争也足够激烈。我说,还不是你们人口激增的原因。忽然,印度同事S的嘴角露出一丝得意,激动地说,再过10年,印度就是世界第一了(应该指人口数量吧)。终于从这个不善言辞的家伙身上,看到一点印度人通有的特点。

以前的还有一个印度同事V,曾经和我说,现在上海发展的势头很猛......10年以内就可能超过孟买了。我当时眼前一阵恍惚,以为是在和韩国人聊天。唉~

曾经有一段时间,研究所里有很多的印度同事,印度教、穆斯林、佛教的都有,吃起饭来足够麻烦。印度教的V不吃牛肉、穆斯林B不吃猪肉、佛教的R吃素食(还算吃鸡蛋),最后来了一个严格素食主义的印度人S,不吃鸡蛋、不吃奶制品(我发誓,那不是三鹿的问题)。最后那一个简直没有办法在德国活,剩下能吃的素菜,食堂卖的都是生的。过了2个月回国的时候,脸上就只有菜色了。

Comments (5)

[影视杂记] Untouchable 和《三峡好人》

* Untouchable义胆雄心)1987
电影聚集了三个在任何电影中都可以担当男主角的演员:Kevin Costner, Sean Connery, Robert De Niro。讲述30年代芝加哥查禁私酒的故事。
从禁酒令,可以看到法制的几个基本原则。例如,执法和立法,立法的合理与否并不是执法不严的理由。关于禁酒令,影片最后,记者问道,禁酒令是不是可以取消了,联邦官员纳斯笑而不答。

* 《三峡好人》2006
贾樟柯的电影。
有两个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大陆公映了?有多少的票房收入?
电影中,没有用职业演员,却依然朴实和发人深省,反倒没有那么多职业演员的做作。涉及了这么多的中国的现实问题,三峡拆迁、山西煤矿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揭示,贾樟柯并不弱于那些中国主流导演,虽然后者占据着充足的电影经费,却拍摄着类似《馒头》之类的电影。虽然说,拍摄历史电影,而不是现实主义电影,很大程度上是现在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决定的。拍摄后者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可能最后失去了在大陆上映的权力,可能给以后找到拍摄资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很可能观众们根本不关心、而更愿意排队花钱去看看《馒头》到底有多烂......
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却使用了不少隐谕和暗喻。例如,影片末尾,山西人韩三明(演员的真名)带着在三峡的工友,去山西挖媒赚更多的工钱(200元每天),远景中是一个人在两幢楼房之间走钢丝的场景。

Comments (2)

[影视杂记]《血钻》

昨天看了《血钻》(Blood Diamond)。

里面有一段对白(Archer的话),大意是:白人和黑人并肩战斗,同生共死...结果最后都是为了各自得到什么,石油、黄金,或者钻石。

卖军火的两头卖,定期挑起战争,然后卖新的军火。电影里有不少实话,例如,Archer对美国女记者Maddy Bowen 的话,“其实美国那些要订婚钻戒的人,并不比他这个走私钻石的人高尚到哪里”;黑人Solomen Vandy 问记者Maddy,她写出关于非洲的报道以后,美国人看完,会不会来帮助他们,女记者回答说“很可能不会”。

关于后面一点,想到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关于战争的照片,一个层面上唤起人的良知,但也可能使人们对此麻痹。毕竟关于非洲,美国普通人有些置身事外,政治家又只看到了利益。想到在欧洲街头的一些黑人,虽然贫困、受到明显的歧视,但至少现在他们和家人算是安全的,不致于被饥饿、贫困和战争威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