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9 月, 2005

刘逸生《史林小札》

《史林小札》

    广州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I 267 590 )

20011220读毕。

 

作者的名字是在“小说轩”中知道的,此集中之文字也是精短的介绍些历史细节的文字,只不过少了“小说轩”“诗词坊”的插图。

 

历史上诸多细节为“历史”所逐渐遗忘,而当人们读某些事件时,往往会惊异于那种想像,许多现在事件都曾经出现在那些忘却的历史中。作者在读史的过程中,也体会这种乐趣,于是与现在、与国外历史(另一种文化)相对比与不同之中指出历史的发展与事物的规律。

 

几乎所有文章都有相近结构,读来速度也是很快。关注相关的知识。

作者受篇幅所限,往往少于评论,多以让读者自己思考的方式结束,结集也大致分类。但集中起来,阅读多了也略显乏味。

发表评论

巴鲁特《非理性的人》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     

[美]威廉.巴鲁特

杨照明  艾平      商务印书馆(1995)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B 086 12 )

20011128读毕。

 

又是一册由于题目的原因而借阅的书,原来是对题目进行了简单理解,而推测书的内容的。然而虽没有达到最初的想法,却也读到不少有意味的东西。

“理性”是一种规范的逻辑模式,人类试图用理解去解释一切,结果当然是一种失误。按照“理性”,事物不能自相矛盾,即非此即彼,但往往被更新的发现所推翻。其原因只能去怀疑这规范本身有没有问题。于是有存在主义的哲学表述,书中追溯了“存在主义”在传统中的渊源,而后评介了克尔凱廓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书中提及“”与“理性”概念的不同,却是我以前所未想到的。另外读时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书中只是经意的提及),即“使命的问题,还没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答案。似乎去追寻了。

 

“理性”、“存在是存在于西方话语之中的,而这一点在中国的环境中却并非如此明显。这不明显原因有二:矛盾的弱化;矛盾的掩盖。这几天也在读《老子》,发现书中的判断并非是“非此即彼”的,而往往是两个极端的相互容和,并且最终追寻的是“中”(一种和谐的状态)。而这不正是与西方传统中“理性”相对的吗?本书作者介绍存在主义时理清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道路,而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自身传统中汲取新的东西呢?当然也不至于说东方文明去拯救西方的“豪言壮语”,拿出自己的东西来才是最重要的。而这“自己”则是此时此地的现实的,这便需要对这种存在进行思考了,而不是照搬或套用。

 

存在主义的发展不正是一种对传统和规范的批判与继承?

 

许多年前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总觉得他所思考的问题很奇特,原来便是对“存在”的一种思考。那本书当时没能读懂多少,但却仍有这么深的印象,应是问题和思考本身的吸引吧。

发表评论

《鲁迅画传》

《鲁迅画传》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1019购于西安东六路天德书店。

20011127读毕。

书前有一张另附的鲁迅照于一九三零年九月二十四日(五十岁)的照片,鲁迅似有于每年()生日(925)时留影的习惯。在这些照片中可以看见他的逐渐变化。书中的照片大都带有文献的作用,用国像去说明历史。

 

传记的文字大都只是泛泛的(简单的)叙述,反倒成为图片的“说明”了。但名为“画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那些历史照片。

 

是否会被遗忘呢?纪念便是力图不去忘却,唤起深藏于内心,尘封于内心的“历史”。前一阶段的纪念性文章倒是经常在媒体上出现,但这一切总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渐渐成为附合今天的“历史”,缺失了些东西,也增加了些别的。这样是否仍然是存在,或者……

 

另外,在寻找中的是一本钱理群写的关于鲁迅与现代性的评论集,这样的文字会有一些个人观点的特色,而不仅旨在于普及的问题。

 

许久没有读先生的文章了,前几个月拿起《野草》来读了几篇,竟然感觉文字是的陌生,或者原先便是如此的,只不过是时间间隔的作用,于是重又想起历史与时间的问题…….

发表评论

《魔沼》 安徽文艺出版社

《魔沼》   (“外国抒情小说宝库”之一)

安徽文艺出版社

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11125读毕。

其中包括小说六篇,如下:

《魔沼》[法]乔治.  郑克鲁

《希尔维斯》[法]享.勃斯库  亚丁译

《春琴抄》[日]谷崎润一郎  吴树文译

《黑天鹅》[保加利亚]鲍.拉伊诺夫  樊古译

《小王子》[法]圣.埃克弩偑利  萧曼译

《溺殤》[德]台0施托姆  叶廷芳译

 

这本集子从家中带到学校已有两年有余了,却没能很快读完,几次翻开之后便置于案头床头,没有了。这次的阅读也是断断续续,现在已记不起读第一篇是在什么时候了。对于第二也只是跳读,其后又过了许久,才得以这几日的读完。

 

也很难去说前二篇是否缺少吸引人的魅力,这几天的阅读却有不断的引人之处。寻起原因,应该是心情浮躁的吧。静下心来,各种小说的美激荡着心灵于是便再也无法停止。

 

《春琴抄》以对“历史人物”的勾沉的方式来叙述一个故事,译文也带有古文的味道。读来这个人物的故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逐渐显现,最后深深打动了读者。文中叙述以多种角度来进行,如文献,第三者及第一者的叙述等,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然能分清哪些是假象而哪些是真实的东西。即表象与实质的区别。例如在小说前半部分中,由外界来评论春琴之所以还能接受()佐助的原因是高贵与平庸的区别,但到最后佐助刺瞎双目后,感到进入了春琴的世界的描写中,则可以看出些不同来。行文中也不直接去揭示那种大众(历史)的谬误,而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得到答案。

 

叙述及文字带有日本的特色,但有些方面的描写则是不能接受的,或许作者是按照自己的语境来写。但读来总觉得有些颓废。

 

《黑天鹅》的阅读过程中,总是感觉它是在逼问你一个问题,“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奋斗了吗?”但其结局有些低调,不像序言中译者所介绍的小说风格。结尾的低调似乎可以理解为人的奋斗与命运的关系,作者这样处理,像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尾。主人公维奥列塔处于一种迷茫失落之中,她后来会怎么样呢?应该是像往常一样积极地,还是在努力之后的挫折中迷失呢?作者不留给你答案,自己填上吧。

 

《小王子》是听说太多,却没能读过的一篇小说(但记忆里却有些印象,或许是初中时读过的一册作者的集子)。说它是篇童话,我不知道是否适合孩子们去读,但现在读来却很深的感触。

 

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以小王子的角度去观看成人世界的各种人物国王、好虚荣的自吹自擂的人酒鬼、商人、点灯、地理学家等等),这些人物在小王子的眼里都是古怪“的,他们以各种没有意义的东西去充满自己的生活的意义。而小王子在他自己小小的星球上,只拥有很少的东西,去依然快乐。这不正是作者想要呈现给成人的东西?

 

小说一开篇便吸引了我阅读,文字轻快幽默,而小王子的出现也很难以“可爱”两字来简单地形容。文中不少地方可寻出此别的“人生哲理”出来,虽然在小王子眼里仍然是“古怪”。小说中透出的一种奇异幻想的色彩,仍然留在脑中有很深的印象。

 

《溺殇》在以前读的一本施笃姆的小说集中并未见及。写一个爱情的悲剧故事,同样也是通过对史料勾深的形式展现,悲剧原因看似是命中注定,其实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平等所致。仍然无法以个人的力量挽回。

 

发表评论

《聚书的乐趣》

《聚书的乐趣》

[英]爱德华.纽顿

台安 赵振尧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2001616购于西安万邦。

20011123读完。

生活译丛中之一册。1992.6第一版

 

想读原因是见到集子的题目。可是散文集子的题目并不能说明这一册书,同样是适用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藏书家。所谈及“乐趣”的未能看出多少。或许在字里行间时而透一些来,却由于时间空间的间隔而难以。

 

另一点不满意之处便是译者的译文,往往出现长句及不合中文文法句子,读来有些隔阂陌生。译者对于另一种语言的理解,同时也应该注意母语的把握,毕竟是作为一种桥梁的作用。

 

作者所言的藏书与我所理解的不同,但仍是相通的。作者的“藏书”更重于追求书籍所涵带的故事,如签名本、赠书送本之类的,这样的收集也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他所面对的“公式主义供方”往往是那个“行业中的人。作者在开始几篇文章中把藏书与许多业余爱好相比较,也可从一定侧面了解作者对藏书的态度。似乎读书与藏书之间,甚至爱书之间都存在有很大的鸿沟。而我不愿承认这一点。

 

作者所写的几个作家,大都局限于他的那个时代,他所处的那个圈子,也正说明了他对于“故事”的喜爱。

时间空间以外,似乎仍有另一种更大的差异。

或许这些也就是作为藏书家作者所应(能够)说明的东西。

 

发表评论